時事

台灣將成為另一個以色列?

文 / 陳正修

近期筆者跟幾位中科院退休高層人士餐敘,談起以色列為世界公認科技創新強國,人均GDP超過4,3000美元,屬於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OECD)開發國家,期間某高層透露,台灣很多自製武器,關鍵技術都來自於以色列,包含射程可達四百公里,具有源頭打擊戰力的雄風三型反艦飛彈,俗稱雄三,先進軍事科技大幅提升對共軍威嚇戰力。

美國軍事援助以色列,維持相對鄰國軍隊的「軍事質量優勢」(QME),協助以色列建立國防產業,成為全球最有能力軍隊及最大武器供應商之一,以色列前駐台辦事處官員曾私下跟筆者表示「台以雙方關係相當密切」,這點讓美方樂見,積極地竊取以色列先進軍事技術的中國大陸,就氣得牙癢癢。

監察院長、人權會主委陳菊表示,種族滅絕歷史絕對不能重蹈覆轍,台灣和以色列有若干相似的歷史過去,活下來的人就是要為當時受難犧牲的人發聲,台灣願和以色列為普世人權的價值一同努力,「當以色列人受到迫害時,我們都是猶太人」。

不只軍事科技、人權交流外,去年底「第八屆台灣以色列科技合作會議」,由科技部次長陳宗權與以色列創新科技部首席科學家頓波(AviDomb)攜手六項科研合作計畫,議定今年在數位醫療、水產養殖與海洋生物科技領域共同合作,帶動雙方技術整合與互補,2020年台以貿易總額19.11億美元〈較2019年成長7.66%〉,以色列為台灣第29大貿易夥伴,以色列在通訊、電子、軟體、醫療器材、生技等高科技產業研究發展上卓然有成,台灣則是精於行銷及製造。

筆者認為,若能加強與以色列業者進行研發合作,將有助於提升台灣產品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力。以色列由於工資成本高,且大多數高科技公司規模不大(部分為新創公司),在產品大量生產、行銷等方面能力較弱,台灣可透過併購或以創投基金投資方式,利用研發創新能力或取得其研發成熟新產品技術並予製造行銷,在後疫情時代創造商機。

此外,以色列人只要牽涉到國家,他們絕對一致對外,國家民族利益優先,不像台灣仍陷入國家統獨認同中,突顯出台灣跟以色列對於國家認同發展與反思最大差異性。

延伸閱讀

Back to top butt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