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療

成大泡泡龍特別門診

冰冷科學裡最炙熱的關懷

文/葉威圻

「我們作為大學的教學醫院,應該負起這樣的社會責任!」

2020年1月,成功大學國際傷口修復與再生中心與師大金希文教授的「音契合唱管絃樂團」,為泡泡龍病友協會舉辦了兩場公益音樂會,讓社會大眾開始注意這群罕病的病友。

兩個月後,有感於泡泡龍們就醫的困難,當時的成大醫院院長沈孟儒立即拍板,不計成本地成立「泡泡龍曁皮膚性罕見疾病特別門診」,讓這些有遺傳性皮膚罕病的病人們,不需要再流浪。

每週四上午,在成大醫院門診3樓的355號診間,可以看見許多不同專科的醫師聚在一起,為泡泡龍與其他皮膚罕病病友們治療、諮詢。(圖/成大傷口中心)

診間內 整合不同領域的專業

泡泡龍病友因為基因缺陷,導致維繫表皮與真皮間的蛋白質缺失,讓全身的皮膚與黏膜異常脆弱,稍微摩擦就會破皮或產生腫大的水皰,才會被暱稱為「泡泡龍」。因此診間內,主要由皮膚科的許釗凱醫師來問診。

年輕帥氣的許釗凱被大家稱為「泡泡龍王子」。原本要去美國研究蟹足腫的他,在北海道大學進修期間認識了清水宏教授,並見到許多當地的泡泡龍病友。後來透過清水教授的引薦,他改赴英國倫敦國王大學跟著John McGrath研究皮膚病理與基因醫學,用基因診斷找出泡泡龍病人與父母的致病基因序列,並依不同的類型給予治療。「印象最深的是,有一對姊妹從小就分離,一人被送走當養女,長大後兩人在特別門診第一次相遇,才知道彼此是親生姊妹。」

許釗凱醫師專精於皮膚病理學與基因醫學,用最先進的科技幫助泡泡龍們找到基因異常的地方,給予適當的臨床照護。(圖/成大傷口中心)

除了皮膚以外,泡泡龍的口腔黏膜也很容易潰瘍、纖維化,舌頭也常長出水皰,有些人還有琺瑯質發育不全的狀況,因此需要特殊需求的牙科醫師來幫忙。「我等這通電話很久了!」先生在成大病理科,本人在外執業的顏郁芬牙醫師很早就想為泡泡龍們盡一份心力,直到特別門診成立,她二話不說就接下照顧病友口腔這個重責大任。

而口腔黏膜的損傷,會讓病人不想進食,或只吃流質食物,導致營養不良、貧血、骨質疏鬆與便秘的問題。這個時候,家醫科的王信柔總是會溫柔地診斷,「我在這裡可以花比較多時間和病人相處、深談,了解他們面對這個疾病的感受和心理狀況,給他們更適合的營養跟運動建議。」

眼睛的角膜與結膜也是時常受到影響的地方。病友徐若鈞是個知名的畫家與策展人,因為眼睛反覆的破皮導致右眼失明,當左眼也不舒服時,她就要閉眼休息一兩週,造成很多不便。而特別門診因為眼科洪嘉鴻的加入,即時治療,讓症狀不會惡化。

其他像是胸腔外科的顏亦廷幫忙治療食道狹窄、小兒神經科的杜伊芳處理肌肉問題、林裕晴幫忙復健……病友們不再需要東問西訪來回奔波還找不到解答,在這個人才濟濟的特別門診,不但能獲得最好的照顧與治療,也讓他們疲憊的心找到休息的港灣。

除了皮膚科醫師外,特別門診還有家醫科、牙科、眼科、小兒科、神經科醫師,以及營養師、心理師等,全方位地照顧泡泡龍們。(圖/成大傷口中心)

診間外 笑聲不斷的交流聯誼會

將每個病人當作自己孩子的古寶英(泡泡龍病友協會前理事長),只要聽見某個新生兒是泡泡龍,二話不說,立刻安排時間前往探視。

「這是一個大家庭,我們不要只看到自己身上的傷口。」協會裡有許多家長對怎麼照顧孩子有豐富的經驗,因此一看到無助的家長,她總是很雞婆地給予最溫暖的幫忙。

古寶英(右)照顧女兒徐若鈞(左)長大時曾遇見過許多挫折與困難,為了不要再重蹈她的覆徹,她總是東奔西跑,將全台的泡泡龍家庭們串在一起。(圖/林建榮攝)

診間外,不只能時常看見古寶英跟每個家庭交流寒暄,傷口中心李貽峻高大的身影也會穿梭其間。李貽峻是心理學博士,曾擔任過東海大學的校牧,有時開導病友與家人低落的心情,有時用溫暖磁性的嗓音開著玩笑,逗得大家笑得合不攏嘴。

志工陳永青原本在半導體產業工作,某次幫傷口中心接待日本泡泡龍協會會長後,加入了這個大家庭。「病友最希望大家把他當正常人看待。」曾罹患癌症,也身為一位媽媽,永青特別能同理這些家庭,「我們跟病友都像是朋友一樣無話不談,診間外永遠充滿笑聲!」她笑著說。

不只在診間外,泡泡龍團隊還會殺到不方便到醫院的病友家中關心,讓他們知道自己沒有被忘記。(圖/成大傷口中心)

望向未來 期待基因治療帶來改變

泡泡龍是「急、重、難、罕」的遺傳性皮膚水疱病,因為臨床症狀多樣,加上致病基因高達21種,診斷十分困難。近年來,成大的泡泡龍團隊結合了基因定序的技術與病理、分子檢測,建構出泡泡龍們的基因診斷流程,不止完成50多例泡泡龍病友的基因診斷,也幫助多個泡泡龍家庭誕生出健康的寶寶。

「每個泡泡龍都很獨特,他們面對生命的態度非常令人感動。」許釗凱感慨地說,佩菁嬌小的身軀裡有著無比的勇氣,不顧別人異樣的眼光,專注於自己喜愛的彈琴、畫畫,還固定在廣播電台上主持節目;病友李淑惠也曾形容自己,罕病患者肩上背負的重大使命,就是人類演化中的意外風險。「每次與他們相處,總是讓我覺得做得還不夠多,還要再努力!」

許釗凱說,目前國內對泡泡龍的治療方式,主要還是以傷口照護為主,近期投入的細胞恩慈療法,是取出父母肚子的脂肪幹細胞,注射進病童的皮膚或靜脈。初步發現水泡數有減少、換藥時間縮短,但仍在觀察後續的安全性。

「國外目前已經進展到基因治療了,成大有英國的John McGrath教授指導,未來一定能在最短的時間內,在泡泡龍的基因與細胞治療上有明顯的進步!」許釗凱興奮地道。

泡泡龍患者終其一生都要與傷口為伍,但成大的泡泡龍團隊也將究其之力,努力探尋出治癒他們的解方。

從研究到臨床,從照護到治療,從身體到心裡,泡泡龍團隊在冰冷的科學中做出最炙熱的關懷。(圖/成大傷口中心)

延伸閱讀

Back to top butt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