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療

當預防重於治療冠上精準之後

文 / 邱文通

部立屏東醫院院長王照元,是臺灣達文西大腸直腸癌手術的權威。最近為《醫學有故事》南下專訪王照元院長。在訪談過程中,他對精準操作達文西機械手臂做大腸直腸手術有生動的描述:「我可以把每條血管都分出來、每條血管都分得非常乾淨,我要斷哪一段腸子就斷哪一段。」事實上,王照元醫師就是率先提出「精準手術」的倡議者。

王照元醫師除了專精達文西微創手術之外,也是專攻大腸直腸癌基因檢測的「精準治療」專家。而這精準兩字,有別於過去傳統「一體適用」、因忽略個體的差異而往往得到不同效果的治療方式。隨著醫學研究及檢測儀器的日新月異,加上美國前總統歐巴馬在2015年提出「精準醫學計畫(Personalized Medicine Initiative)」,於是所謂的「精準醫學」或「個人化醫療」大行其道。

顧名思義,「精準醫學」是以個人化醫療為本,藉由全新的檢驗技術及大數據的科學分析,所衍生的新興醫療模式,能夠更加精確地分析出不同個體間的差異,並依照這樣的差異,擬定更有效的醫療計畫及用藥方向,提高病患的治療效果及生活品質,同時降低醫療資源的浪費。

「臺灣精準醫療計畫」肇始於2018年,中研院及十多家頂尖醫院共同合作,預計分析百萬名參與者所提供的臨床資料與基因資訊,希望藉由這些數據開發出專屬華人的基因型鑑定晶片,推動臺灣的精準醫療。此外,由臺大精準醫學推動中心領銜,結合中興、清華、成功、陽明交大,以及北醫等五所夥伴學校,共同執行教育部「精準健康產業跨領域人才培育計畫」,也在農曆年前舉辦成果發表暨教學交流。

換言之,精準醫學在臺灣,已經從精準手術、精準醫療,到精準健康的概念了,超越過往以基因體奠基的思維,如果未來在大數據與個人化兩端都能夠首尾兼顧的話,推動並落實精準預防重於精準醫療的理想可期!

延伸閱讀

Back to top butt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