娛樂

星星之火 觀藝術(系列報導二)

文 / 曾英棟

本屆台南新藝獎策展人胡朝聖來訪時,驚訝於台南藝術空間數量之多、發展之蓬勃;而如今南台灣這枝葉繁茂的藝術風景,經常讓我回想起當初那一顆關鍵的種子:1990年成立於高雄的「阿普畫廊」。

與台北的「伊通公園」、「二號公寓」性質相似,「阿普畫廊」是由一群藝術家自發性成立的,除了我之外還有許自貴、顏頂生、黃宏德、謝順盛、陳榮發、木殘等七人,大家理念相近,希望能呼應現代藝術潮流,平衡南北藝術環境差異。尤其特別的是「阿普」是最早開始有策展概念的藝廊;我們七人會用投票的方式、看作品決定展覽內容,不講人情、單純以專業觀念去判斷藝術性,雖然曾引起一些在地藝術家的不滿,也因此證明了「阿普畫廊」的時代精神。

當時我們七人一個月各拿六千元出來,是不小的數字,幾乎等於一般人薪水的五分之一了;所以「阿普畫廊」佔地九十坪,後來到台北開了「北阿普」也有一百坪,規模和企圖心都是不小的。雖然1996年「阿普畫廊」因為大環境的關係結束了,影響卻仍在發酵中,包括之後「南台灣新風格畫會」產生,顏頂生在嘉義成立「泰郁美學堂」、許自貴在台南成立「高高畫廊」與「阿貴美術館」、我成立「甘樂阿舍美術館」、木殘在高雄駁二成立藝術空間,乃至於企業家王慶祥串連南台灣藝術家所成立的「藝術森林」,都讓藝術家與收藏家擦出火花,也讓藝術家能化被動為主動,利用自己的平台,創造作品被看見的更多可能性。

延伸閱讀:南台灣之焱 觀藝術(系列報導一)

就像被野火燒過的森林,一場大雨過後,又見種子萌芽,浴火重生,也如星星之火卻能燒出燦爛光景;當初七位藝術家的熱情,透過「阿普畫廊」展現,終而改變了所處生態,這是南台灣藝術史上的一則精彩傳奇。

延伸閱讀

Back to top butt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