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療

及早準備做好戰傷救治

今年外科年會一大特色

若台海兩岸不幸爆發戰爭,台灣的醫療體系準備好了嗎?在烏俄戰爭屆滿一年之際,112年度外科年會特別邀請烏克蘭與美國講者分享戰傷救治議題,是今年年會的一大特色。台灣外傷醫學會理事長林恆甫說,就連的對岸中國都已經在做戰傷救治沙盤推演和部署,那麼處在另外一方的台灣更該積極面對。

林恆甫目前也是亞東醫院外科部創傷科主任。他說,外傷醫學會在台灣外科醫學會指導下,經過沙盤推演、模型推敲,發現台灣目前的醫療現狀,萬一面對戰場考驗時恐將不足。在外科醫學會侯明鋒理事長及台北醫學大學陳瑞杰董事長鼓勵安排下,特別舉行線上戰傷特別論壇,邀請烏克蘭Kazonov Pavlo醫師現身說法,Kazonov Pavlo是退役軍醫,在烏俄戰爭初期,就組織民間醫師協助戰傷救治,這些關於戰時醫護人員統合和民間力量整合的經驗,彌足珍貴。

台灣外傷醫學會理事長林恆甫關注戰場創傷的議題。劉俊輝/攝影

林恆甫主任表示,另一位受邀的美國軍陣醫學專家Professor Mark Bowyer,則是ASSET(Advanced Surgical Skills for Exposure in Trauma)的創辦人。ASSET訓練目前被認為是有助提升外科醫師外傷救治的能力,尤其是穿刺傷治療的終極武器,希望藉由他的經驗分享,鼓勵台灣外科醫師們更加精進戰傷救治的能力。

如何讓台灣能在戰場創傷處理上做得更好?林恆甫指出的三大方向是:

一、加強外科、急診、外傷醫師們處理能力,例如接受ATLS(高級外傷救命術)的訓練課程,讓台灣所有參與急症救治醫師,不只是外傷科醫師,都有基礎的外傷救治能力。

二、透過醫學會的力量和政府的指導,把外科、外傷和急診醫師的能量和民間整合,取得一定程度的聯繫,並從到醫療院所的前、中、後都擬定一致的救治原則。

三、呼籲政府機關、衛福部和健保署等相關單位,更加支持急診、外傷的處置,像是改善保險給付不夠友善的問題,對外傷救治的醫療現場提供更實質的助益。在準備階段深植外傷處置能力,而且公費補助醫療院所添購止血帶、骨內注射針、深部傷口填塞止血物質,及骨盆固定帶等救急醫材,讓醫療團隊提早演練戰傷救治模式。

戰場的創傷常是複合型傷勢。

延伸閱讀

Back to top butt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