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險論壇時事

從風險廣深度之洞察 探討企業永續經營關鍵(一)

文 / 張士傑 教授 政治大學風險管理與保險學系

以防疫險增資承諾與保險商品定價為例

新冠肺炎對各產業帶來巨大的衝擊或改變,就金融相關產業而言,受疫情影響,使得零接觸經濟加速推動數位化的趨勢,相關風險控管議題接踵而來。2022年我國所爆發的防疫險風波,正是金融產業在風險控管層面之一大借鏡。本文將以防疫險及其金控集團子母公司為例,探討企業於風險管理層面應具備的重要思維。

根據金融監督管理委員會(下稱金管會)統計,2022年防疫險有效保單為488萬件,保費收入45.4億元,理賠金額是保費收入的37倍以上,而疫苗險有效保單242萬件,保費收入10.1億元,理賠金額為保費收入的41倍以上,防疫雙險理賠金額合計達新台幣2116億元,創下產險業發展至今最高之理賠紀錄。金管會要求金融控股公司(下稱金控)針對其保險子公司必要時增資維持法定資本適足率,以保障集團資本充足並可正常穩健營運。

時間回溯至2015年,銀行業界因辦理目標可贖回遠期契約(Target Redemption Forward, TRF)銷售業務產生缺失,金管會認為銀行未落實認識客戶及商品適合度評估、未充分告知相關風險等缺失,要求中華民國銀行商業同業公會全國聯合會加強自律規範,以強化銀行風險管理及落實客戶權益保障。

而此次防疫保單理賠金額超乎預期,金管會要求金融控股公司(下稱金控)負責人簽名承諾,針對其壽險子公司或產險子公司防疫險保單,依不同確診率試算理賠金額,必要時增資子公司以維持法令遵循要求之資本適足率。主要因壽險子公司涉及申請發放現金股利,為免後續理賠金流疑慮,故金管會要求出具增資承諾書,以確保子公司即使虧損時,集團資本仍然充足並可正常營運。

監理為風險管理之基石

自2022年俄烏戰爭以來,通貨膨脹加劇,在美國聯邦準備理事會升息政策下,股票價格下跌、債券殖利率走高,使壽險公司持有股票及債券部位之未實現損失擴大、淨值大幅下降。而壽險子公司申請發放現金股利涉及資本適足監理,根據現行「保險業資本適足性管理辦法」,保險業的資本適足率標準為200%,金管會於2020年增訂淨值比率為新的監理預警指標,以每半年為一期,標準為最近兩期中至少一期淨值比率需達3%。對於資本等級未達監管標準之保險公司,金管會將依據保險法第143-6條採行監理干預措施。

現行RBC(Risk Based Capital,風險基礎資本額制度)監理資產負債評價並非以公允價值衡量,股票價值採半年收盤價平均價計算,債券則採攤銷後成本計算,而保險負債依據帳面利率衡量,無法真實反映保險公司資本適足性。

再者,現行制度要求保險公司每半年提供資本適足率,為落後指標無法即時反映公司資本適足情況,因應國際資本計提制度趨勢,反映保險公司經營風險,資本監理制度將適用ICS(Insurance Capital Standards,保險資本標準)。

ICS風險分類較RBC多元,除資產、保險、利率及作業風險外,涵蓋巨災、信用利差風險等。此外,資產負債採以公允價值衡量,風險資本計提改採壓力情境法,較能真實反映公司資本適足程度,但當資本市場急劇變化時,會造成資本適足率下降,產業面臨增資壓力。

延伸閱讀

Back to top butt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