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險論壇醫療

醫藥有專攻,就怕亂自宮

文 / 何溢誠

台灣自1995年連戰擔任行政院悉心實施「全民健康保險」,目的是為了讓國人領受健全的醫療資源,享譽全球的美名西方各國稱羨,惟開辦迄今,因為內容範疇的不周全,年年的高額虧損赤字令人頭疼,2019年缺口更是高達新台幣337億元,只能透過不斷調升健保費率來控制這失衡的天秤,依照邏輯推論,為了不讓破口持續擴大,又能兼顧民眾的權益,著墨於務實的政策調整才是刀口上的必要舉措。

衛福部公告將在下個(4)月起,針對全台14000多項藥品,調降其中5500項價格,逼的國內藥廠惡性競爭、互相踐踏,諸如胃藥、消炎止痛藥等常見藥品,單價甚至比糖果還便宜,食藥署竟還建議民眾棄用原廠藥(brand drug),改用學名藥(generic drug)來應付,眾所皆知,雖然兩者成分相同,但鑑於台灣健保藥的藥價極其低廉,加上原物料飆漲,藥廠考量成本支出,只能使用較差的來源製劑,品質自然是無法提升。

因而導致國人用藥權益大大受損,再者有更高醫療需求的對象,只能轉而採自費或是使用更高單價的藥品,相對負擔反而更重。如今,衛福部長薛瑞元竟喊出:「台灣發生30年來最大的缺藥潮」,理由是健保被原廠掐死,自以為調降藥品價格就是惠民利多,更當成偉大政績般宣傳,根本是與全民健保的宗旨背道而馳。觀其產業面,源自於亂搞的政策,2013年開始執行的「藥費支出目標制(DET)」,美其名是要管控藥費,結果毫無章法的齊頭式砍價效應,讓許多在國內熬不下去的原廠藥品,只能被迫退出台灣市場,有前瞻思維的公司企業,只能自立自強的轉型或往國外市場另謀出路,東洋製藥、晟德藥廠、輝景生醫等就是典型的成功案例,不僅自身獲益,也為其它同業謀取更多的國際合作機會,也算是惡劣環境中難得存活下來的要角。台灣有發展媲美護神山的「藥盾」底氣,平心而論,賠錢生意怎會有人做呢?任何醫材、藥品及保健品都必須有其合理的銷售價格,方能逐步推動更健全的醫療產業鏈。

2021年立法院三讀修正「生技醫療產業發展條例」,透過政策的扶植與民間企業相輔相成,新藥都能大膽投注研發,生產藥劑當然更不成問題了,如此才是杏壇真確的康莊大道,前述有許多不朽的優質企業堪為典範表率,其無私無我的拋磚引玉精神,值得同行效行;錯誤的政策應懸崖勒馬,並立即佐以治本良方,專業的事就交給專家們來做,才能真正有效改善不周延的健保制度,造福這片土地的所有人民。

延伸閱讀

Back to top butt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