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事財經

從美國、瑞士銀行連環爆 看企業優勢競爭力崩塌與墜落

文 / 吳俊裕

失靈、失治與失控的金融海嘯

美國矽谷銀行瑞士信貸銀行接連傳出財務危機,作者將以此2則動輒數千億美元的損失,從企業優勢競爭力的崩塌與墜落視角,來檢視歐美銀行的暴雷事件。

今年3月上旬,美國矽谷銀行(The Silicon Valley Bank,簡稱SVB)因為儲戶在短期內提領420餘億美元而宣告破產;而自2022年10月傳出財務危機的瑞士信貸銀行(Credit Suisse,簡稱CS)也在3月中旬爆發財報出現重大缺陷、股價一度崩跌逾30%。然而,台灣央行卻稱「屬個別銀行的特別因素,與2008年金融危機不能相提並論,對台灣不致於演變成系統性風險」?

矽谷銀行-創投模範生?

在今年3月8日以前,成立於1982年的美國加州矽谷銀行還是一家總資產約有2000餘億美元、信用評等處於良好「A等級」;直到3月10日,在短短48小時內、股價暴跌約75%,導致全球股價市值蒸發4650餘億美元(約14兆台幣);風暴蔓延到3月中旬,美國幾乎每天都有銀行面臨倒閉的風險;矽谷銀行的破產是自2008年金融危機以來最大的銀行危機事件,這也是美國歷史上第2大的銀行破產事件。

矽谷銀行成立之初,其主要業務是為當地客戶提供創投和新創貸款。這些客戶包括矽谷的科技公司,例如:臉書、推特等。矽谷銀行在美國銀行排行中名列第16位,擁有2120億美元資產、160億美元的市值;儘管矽谷銀行實力雄厚,但為什麼會在一夕之間破產?多數評論歸因於美國聯邦準備理事會(The Federal Reserve System,簡稱FED )自去年3月中旬以來所展開的「暴力升息」所致?

大到不能倒的瑞信 最終以出售收場

接續,瑞士信貸也陷入了困境、股價在3月15日盤中暴跌逾30%。最終,瑞銀集團(UBS Group AG)以每股0.76瑞士法郎的價格,總價32.5億美金收購了瑞士信貸;這場瑞士信貸危機的應對:首先由瑞士國家銀行嘗試借貸500億瑞郎來安撫儲戶人心,但效果不佳。再由瑞士央行等機構介入斡旋,協調由瑞銀集團收購瑞士信貸。除此,美國聯邦準備理事會更與英國、加拿大、日本、瑞士以及歐洲等6大央行採取協調行動,以緩解此番全球融資的壓力。

回顧自2016年以來,瑞士信貸可謂罄竹難書:涉入莫三比克貪腐案、涉嫌間諜活動,瑞士金融監理機構指出該公司存在「嚴重的組織缺陷」、涉及為保加利亞組織洗錢和販毒等事件;在近期2021年捲入美國對沖基金Archegos Capital損失約50億美金、融資公司Greensill破產案損失達百億美元、2022年財報列示虧損近百億美元,創2008年以來的最大虧損。前述諸端無疑都是瑞信的內部管理不當,令投資人以及存戶盡失信心。

是政府監理失靈? 還是銀行治理、風險管理失控?

銀行可以授信,而人民授權政府可以監理銀行,兩者之間有著密不可分的關聯性;政府在銀行的經營管理與防止其倒閉的過程管理中應有其重要的責任和管理措施,以確保銀行穩健經營、風險可控,保障國民以及客戶的權益。

現正進行的歐美金融連環爆中,筆者所觀察到的是:失靈、失治與失控。若言政府監理尚未失靈,又如何坐視瑞士信貸自2016年一路以來的行徑?若言銀行治理得當,何以在1年前盡人皆知:FED將以暴力升息的手段來迎戰高通膨、而矽谷銀行卻因不察而破產?還是該責難於該行12席董事中,僅存1席「唯一擁有投資銀行經驗」的董事、未能及時喚醒另外11席被喻為「政治正確但缺乏銀行專業知識與經驗」的董事?

至本刊截稿前,美國、歐洲銀行接續暴雷的代價,已經來到接近2008年金融海嘯的水位。無怪乎「債券之王」格羅斯(Bill Gross)直言:美國國債是「垃圾」,也不知我們是否能慶幸未持有被註銷的瑞信「額外一級資本」(AT1)債券、又或者我們可能還是必須要無奈地面對失靈、失治與失控的海嘯。

延伸閱讀

Back to top butt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