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時事

金門可帶頭將垃圾變黃金

文 / 何溢誠

垃圾處理是日常生活中一件再基本不過的要事,依1989年《巴塞爾公約跨國界控制危險廢物和處置》:「垃圾是廢棄處理、想要廢棄處理或必須廢棄處理的物質或物品。」台灣現況的處置方式以「掩埋」及「焚化」兩種情況為主,而台灣地理環境狹小,可以堆填的地方長年下來已不堪負荷,如今將垃圾送進焚化爐成了首選。

台灣總共建有25座化爐,合計每日可以消化近2萬5000噸的垃圾,因建造地點由北到南遍及各地,島內足以因應這個龐大的負擔,但外(離)島因為沒有焚化爐的設置,垃圾只能依靠船運送回台灣處理,偏偏這些地方都是觀光熱點,一到寒、暑假或是旅遊旺季,遊客絡繹不絕造訪,伴隨而來就是垃圾也跟著暴增,成了莫大的社會問題,因此直接落地興建焚化爐讓公部門、民意代表們無不極力爭取,但其本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除了在地居民必然的陳抗外,更有環保團體種種的顧慮反對,在無法取得實際平衡前,只能從源頭做起,落實垃圾減量及資源回收分類,加上近年來綠能環保興起,已有專業技術可以將處理後的垃圾轉換為再生能源固體燃料(SRF,Solid Recovered Fuel)及汽、柴油」,不失為一個可以發展的永續經營目標。

金門具有該領域得天獨厚的成長環境,如能籍由政府的推動,再加上民間企業的投資,那將可以共創雙赢,去年台灣能源發展協會綠色科技新創聯盟共同舉辦「轉廢為能、你我同行」論壇,邀集各方專家、學者共謀方案對策,未來只要方向正確,垃圾問題將一改過去人人敬而遠之的燙手山竽,成為大家爭先恐後接收處理的龐大商機。

延伸閱讀

Back to top butt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