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險論壇時事生活

長壽風險下壽險商品的趨勢與因應策略

文 / 詹芳書

超高齡化的社會下,壽險公司提供的年金保險、醫療保險與長期照護保險,就成為國人安然度過年生活的保障。

理想的人口結構有兩個重要特徵,即「具勞動力的青壯年人占人口多數」且「新生兒出生率高於老年人死亡率」。檢視台灣社會的人口結構變化趨勢,自2000年來,台灣社會快速趨向出生率下降及老年人口持續上升的「倒金字塔型」人口結構。若干年後,台灣社會將面臨人力資源不足的窘境,一個不太理想的超高齡化社會可被預見,屆時各種資源都會發生入不敷出與分配不均的狀況。

倒金字塔人口結構影響層面廣泛

倒金字塔人口結構的現象,首先衝擊到台灣的教育環境。三十多年前,筆者於台南市就讀公立小學時,全年級多達23個班級,每班人數達60人以上。對照今時,筆者小孩所就讀之台北市公立小學,全年級僅5個班級,每班人數也只剩25人。少子化使許多小學選擇減班、關校或併校。隨者大幅下降的幼兒人口逐漸長大,少子化現正衝擊台灣的高教體系。為了招募學生,從小學、中學到大學端,無不使出渾身解數來維持學生人數與基本運作,長久以往,我們不禁要問:國家社會運作所需的人力將從何而來?

倒金字塔型人口結構的現象同樣地衝擊台灣的醫療環境。隨著老年人口增加,醫療資源持續產生排擠與競爭的狀況。進入超高齡化社會後,全民健康保險的負擔將越顯沉重,保費收入因少子化而減少,給付支出則隨老年人口上升而增加,一來一往,未來全民健康保險將無法為國人提供充足的保障。倒金字塔型人口結構終將影響國人的退休安全。除養兒防老不可行,社會保險制度也因繳少領多而無法滿足退休者的經濟需要,同時,退休者對於醫療與照護的需求,也將因全民健保醫療資源競爭及通貨膨脹等因素無法被滿足,長壽將成為國人共同面對的風險。

面對長壽風險 商業保險將扮演保障提供者的角色

相較於風險自留、信託、避險的風險管理工具,商業保險因有完整的商品規劃與市場規模,在高度監理下,壽險公司提供的年金保險、醫療保險與長期照護保險,可望成為國人移轉長壽風險的首選。過去國人以壽險商品為子女親屬等受益人準備經濟保障,甚至達到資產傳承的目標,但未來在少子化的環境下,壽險商品對遺族的保障目的將大幅減少。國人必須從購買他益性質的壽險商品,轉為購買自益性質的「年金保險」或「分期給付生存金的人壽保險」、各式「健康保險」及「長期照護保險」,才能滿足超高齡化社會下「有錢過日子」、「有錢看醫生」與「有錢請人顧」的自身需求。

壽險業提供長壽風險保障 卻無法提供長期給付與費率的保證

壽險業將於2026年接軌國際財會報導準則第17號公報,屆時被確認為虧損性合約的保險商品必須於損益表立刻承認為損失,對於壽險公司的損益與淨值將有直接不利的影響。又2026年壽險業尚須接軌新一代清償能力制度,具有長期保證性質的保險商品將被要求計提較高的風險資本,考量資本的成本與效益,壽險業者對於保障長壽風險的商品必須有所限縮。限縮的方向主要為期間限縮(終身保險轉為定期保險)、不保證費率(費率隨損失率而調整)及保額限縮(增加自負額或理賠上限)等。

在超高齡化的社會下,壽險業當善盡社會責任,為國人提供管理長壽風險的平台與相應的保障商品。然而,提供保障的承諾必須建立在穩健的財務基礎之上。倘若資本無法支應保險人對風險的承擔,則限縮保證期間、保證費率及保障程度將是取得保險需求與供給平衡點的必然趨勢。

延伸閱讀

Back to top butt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