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時事財經

中亞峰會分庭抗禮G7峰會 美中衝突急遽升溫

文/陳建維

眾所矚目的G7(七大工業國組織)峰會在日本廣島圓滿落幕,除了最後一日烏克蘭總統澤倫斯基現身峰會,持續爭取各國援助並獲首肯外,會後共同宣言圍繞在「抗中」的主軸。於此同時,中國大陸也在陝西省西安市舉辦「中國─中亞峰會」,以區域外交的形式與G7峰會分庭抗禮,加上中、美重啟科技戰,以美國為首的泛西方民主陣營與中國大陸的對抗衝突勢將更加劇烈。

五月十九日,G7峰會在日本廣島熱鬧展開,由於時隔多年峰會再度回到日本舉辦,且地點選在目前世界戰爭史上唯一曾遭原子彈攻擊的廣島舉辦,使得今年峰會格外獲得關注。此前,日本首相岸田文雄為了表達主辦誠意分別出訪各成員國,原本預期因為國內債務上限問題尚未解套的美國總統拜登可能派代表前往,但最終他還是選擇親自出席,展現美國經營印太區域的決心。

從經濟走向戰略合作

G7功能重新定義

G7(七國集團)起源於一九七五年,在時任法國總統吉斯卡爾和西德總理赫爾穆特‧施密特的建議下,號召同樣經濟發達的美國、英國、義大利及日本等四個民主體制國家的領導人在巴黎近郊的朗布依埃城堡開會。主要針對失業、通脹、能源等經濟危機探討應對方針。一九七六年加拿大也加入後,G7正式形成。值得一提的是一九九八年時因蘇聯解體,俄羅斯被判斷將走向民主體制而得以加入,但在二○一四年俄國吞併克里米亞後,被強迫離開G7組織維持至今。

時至今日,G7目前有歐盟委員會和歐洲理事會作為常設非正式成員與會,故參與峰會領袖為九位,而設立目的為解決全球經濟問題的G7不僅沒有常設機構也沒有國際條約,僅僅定期開會、發佈公報。成立之初的G7成員國於世界經濟量體(GDP)占比超過七十%,但隨著其他國家經濟崛起,逐漸下滑到四十%,甚至有學者認為金磚五國(BRICS,巴西、俄羅斯、印度、中國大陸、南非)的總和已超越G7。

另一方面,二○○八年美國次貸危機爆發,造成全球性的金融海嘯,原有的G7並無法有效解決相關問題,最終由時任美國總統布希拍板將一九九九年成立,原由G7、BRICS、七個重要經濟體(墨西哥、阿根廷、土耳其、沙烏地阿拉伯、韓國、印度尼西亞、澳洲)及歐洲聯盟組成,原本僅由各國財政部長與會的G20會議層級提升至有如G7的領導人峰會,並在華盛頓召開第一次G20領導人會議,自此G7的重要性逐漸弱化,定位也開始模糊。

時至今日,原以討論、解決世界經濟問題的G7,已變成七大工業國的固定走秀,也因為經濟影響力不再,G7會議開始由經濟問題探討轉向為由美國主導的國際議題,如二○二一年的共同宣言內含新疆和香港的人權、COVID-19在中國大陸境內的起源調查、台海穩定、提供開發中國家以及新興國家提供基建援助計劃、G7國家提供十億劑COVID-19疫苗、每年支出一千億美元幫助開發中國家減少碳排放。二○二二年適逢俄烏戰爭爆發,會議則探討持續提供資金協助開發中國家基礎設施建設。禁止進口俄羅斯黃金、對俄羅斯軍備生產和供應鏈實施進一步制裁、對俄羅斯石油和天然氣進口設置價格上限。

二○二三年東道主日本,則藉由唯一亞洲國家及主辦城市廣島的特殊歷史性地位,首先針對中國大陸以非市場導向政策與作為、台海和平穩定、新疆、西藏、香港人權、南海軍事行動…等為主,發表「抗中」宣言,接著是繼續尋求核裁軍和核不擴散、重申遵守巴黎氣候協議減排目標、要求北韓勿擴張核武重回談判桌,最後特別在峰會最後一天邀請烏克蘭總統澤倫斯基與會,並重申持續且加強對烏克蘭的援助。從上可知,G7峰會已進行角色及內容的轉變,逐漸轉向國際及區域戰略擬定,但一來G7國家與現有以美國為主的西方民主同盟陣營高度重疊,二來在「抗中」這塊很明顯只有美、日熱衷,歐洲想與中國大陸建立的是去風險化、可持續性、多面化的對中經貿關係。在這點上,G7會員們顯得有些貌合神離。

延伸閱讀

Back to top butt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