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財經

全球製造業環境詭譎波動

文/李振麟

隨著聯準會緊縮政策下銀行利率升息,造成停滯性通膨,美國製造業出現兼顧「去通膨」及「保經濟」的棘手問題,而歐洲製造業也因為烏俄戰爭受到重創,優勢不再。至於亞洲製造業環境雖然放緩,但對未來仍可充滿期待,大宗金屬材料也成為製造業復甦的指標性商品。

  美國聯準會緊縮政策下銀行利率攀升,停滯性通膨之憂悄悄來臨,各項指標均顯示通膨風險如同螺旋式攀升停滯,各方皆評估美國明年將有七十%機率陷入衰退。

美國製造業環境四面楚歌  「去通膨」兼顧「保經濟」成為最棘手問題

  處於降低通膨與經濟發展的十字路口中,一切都變得更加矛盾,如果沒有實質性經濟衰退,又要如何達成二%的通膨目標呢?聯準會Fed決策陷入兩難尤其是抑制通膨帶來高達七十%機率走向衰退。市場上對於通膨的預期心理可能已經根深蒂固,停滯性通膨風險機率受到金融產業的不穩定也變得更難控管。

  根據最新出爐的資料顯示,美國四月份的製造業活動已連續六個月萎縮,持續低於指數五十榮枯關鍵水位,創下二○○九年以來最長紀錄,難以扭轉頹勢。近期聯準會里奇蒙分行公佈四月份製造業指數,由前月的負五,再次向下降至負十的水準,顯示出製造業降溫現況。唯一可取的是「採購經理人訂單」和「生產分項指標」皆略有改善,也看到製造業萎縮速度可能出現放緩跡象。目前企業集團面臨許多挑戰,包括「銀行借款成本上升」,「信貸條件比以往更嚴峻」,以及「成本居高不下,導致消費需求遞減」等難題。

歐洲製造業環境優勢不再   烏俄戰爭重創歐洲製造業

  烏俄戰爭下造成能源結構改變,多年以來俄羅斯一直是歐盟最大的民生與工業能源供應來源之一,無論是「產業結構互補」、「地緣政治相近」、「經濟合作成本低」,「技術出口」與「能源出口循環」等條件,都形成一個實質的共生經濟體。

  俄歐之間修建密集的油氣管道,給予歐洲製造業一個「廉價成本」與「供應穩定」的能源優勢,促使歐洲製造業多年以來在國際市場的優勢競爭力,如德國製造業受惠其利,獨占鰲頭。如今在烏俄戰爭衝突下,俄國以限制天然氣供應回擊,重創歐洲製造業,更出現了「去工業化」危機

  歐洲製造業當前所面臨的能源困境,很大程度是來自於美國從中破壞的結果。藉於維護世界霸權與控制歐洲等戰略思維下,美國一直將俄歐間的經濟共生關係視為心腹大患,以達成阻遏歐盟蘇聯間合作,最終目的是造成歐洲製造業因為「能源短缺」與「高成本」下所帶來的致命性打擊,讓企業營運無法順暢,或將無利可圖,或將最終走向破產關門與遷移之途。雖然歐盟試圖藉由「淨零工業法」與「綠色協議產業計劃」等政策來補貼與扶持經濟復甦,卻又無法挽回失去優勢能源條件的影響。

延伸閱讀

Back to top butt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