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社會醫療

勇於斷捨離  才能營造優質生活

文/陳怡瑄

「習慣成自然」,人們在生活當中或多或少都會有些不好的習慣,尤其現代人壓力大,往往讓壞習慣衍生出生活中更多的麻煩,原本只是微不足道的小動作,到最後卻成為讓人抓狂的大事。

  曾經在自己臉書貼出租屋處實景照的立委高嘉瑜,由於上千件的衣服堆積如山,再加上完全泛黃的枕頭,令人推測或許是儲物症使然,導致她無法好好整理及定時淘汰物品。

壞習慣不一定是病  但會影響生活品質

  針對高嘉瑜臥室的凌亂不堪,有精神科醫師就指出,「那只是偷懶與邋遢,談不上什麼病與症吧!」並進一步說明,「其實儲物症的人,很多都整理得很整齊,連一個用過的塑膠袋都折到宛如熨斗壓過,不會把房間弄成狗窩。當然,也有老人家做資源回收,原本可以做整理,後來亂掉了,成了垃圾堆,這通常是認知功能退化的跡象。」

  早期稱為強迫性囤積的「儲物症」(hoarding disorder),過去屬於強迫症範疇,自二○一三年美國精神疾病診斷手冊(DSM-5)才正式新増儲物症的診斷項目。

為彌補空虛感  可能演變成儲物症

  有儲物症的人是希望透過物件,獲得控制及安全感,而患者所收集的物品,只是他們自認有價值或是有用的東西,但通常都是已經不需要的。

  患有儲物症的人,可能在過去曾受到欺壓,內心有所缺失,使得心靈空洞,因而藉由堆積物品以填補內心的空虛,使其漸漸成為一種習慣和心靈上的寄託。

  「難以丟棄」是指患者對於丟東西,就像在割肉一樣的痛苦,每一項物品都看做是寶物、家人,很難割捨。所以「住處充滿雜物」就成為常見的指標,很可能是基於懶得整理、不會整理,但也無法確定是因儲物症所苦。

  而儲物症的特徵是經常到處收集物品,不願清理丟棄身邊無用處的物品,部分患者也因為居家環境雜亂不堪,不喜歡親戚朋友來家裡拜訪,減少與親友的來往互動,人際關係出現負面影響,甚至出現社交功能退縮。

  尤其現代人精神壓抑,對於事物更容易成癮,常見症狀為「強迫性購物」(Compulsive Buying),盛行率約為二%至八%,其中九十五%為女性,患者通常無法克制自己內心的衝動,若是忍住購物的慾望就會感到焦慮不安。就算經濟困難,或買的東西根本用不到,也無法停止購買的行為,使得患者和家屬心理和經濟都受到嚴重困擾。大多數人即使不小心衝動購物,也是因為被物品的實際價值和效用所吸引,然而強迫性購物可能是為了緩解壓力、提升自信以及得到社會認可才大量消費。

學會釋放壓力 別讓3C控制你

網路成癮症(Internet addiction disorder,縮寫作I.A.D),更是現代人最常見,國人每天平均使用電腦、手機及平板時間長達九.四小時,且多數人對它的依賴,已出現成癮狀況。除了精神上出現「無手機恐慌症」(Nomophobia)之外,沈迷手機的「手機成癮症」(Phone addiction)也引發出各種生理問題。

所以,我們應該要學會怎麼去釋放焦慮,並強調多元化,可以透過看書、培養興趣等,讓自身運用正確且健康的觀念,打敗壓力,避免不良的習慣。

延伸閱讀

Back to top butt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