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宇宙國際科技

台灣面臨去中化的全球經貿對策

文/李振麟

中美貿易戰未來更謀略激進

  《晶片法案》是吹響美國進行「全球去中化」的集結號,推動去中化最主要的思維,主要是來自於半導體的先進製程掌控,奈米晶片對於高階軍工武器的發展有極大助力。美國意識到「中芯半導體」有技術能力生產7奈米晶片,未來如果發展到5奈米以下,將有利於5G、AI以及音速飛彈等科技製品。如此一來,對於美國現有的世界霸權地位將構成重大威脅,因此半導體晶片產品,順其自然成為中美科技戰的首要項目。

 目前全球半導體產業鏈有四十八%來自於中國大陸,美國主要大廠在中國大陸的營收也都超越總收入兩成以上,去中化推動下造成供應鏈面臨破碎重整,尤其是供應鏈受到制約因素,也連帶引發出產能效率不彰、成本提高與利潤壓縮等問題,美國企業也將深受其害、全無倖免。

  未來在「產業供應鏈」議題上,將逐漸發展成為中美博弈競爭主戰場。面對去中化趨勢,中國大陸勢必將以擴大開放制度並堅持全球合作思維以為反制,未來中美貿易戰將更趨近於激進與謀略性,台灣企業到底要如何在劍拔弩張、勢不兩立的經貿大國間求生存,成為每一位企業領導者的經營智慧考驗。

台廠需分散經營風險  提升產業供應鏈韌性

  天下之大合久必分、分久必合,如何在去中環境下進行經貿交流,將成為貿易立國的台灣最重要的話題。長期以來,台灣的代工產業鏈不斷累積經驗並提升研發與技術能量,如此一來也更有能力去跨足海外市場,尤其在去中化的全球布局中,台商隨波逐流逐漸縮減中國大陸生產線,並轉移擴增回台灣或東南亞,對於未來全球經貿發展的地位至關重要。

美國去中國化的策略逐漸在全球發酵!在分散產地風險情況下,從中國大陸進口的比例預估在今年底以前降至五成以下,轉移選擇從台灣、印度和越南的進口比例會慢慢提高。受到中美貿易緊張局勢下,中國大陸汽車零件製造商遭遇愈來愈大的客戶壓力,無論是冷卻零件、煞車系統以及汽車充電零件等製造商,也都面臨客戶要求在海外建廠,以降低過度集中在中國大陸的風險。當然台廠在面對中國大陸工廠轉往海外同樣區域設廠下,勢必也可能引爆區域性惡性競爭,這也是台廠所必須思考防範的另類問題。

  近期蘋果所公布的兩岸供應鏈名單中,呈現「台廠穩定、陸企驟減」的發展趨勢,在一百八十六家供應廠商中,台灣四十五家持平,中國大陸廠商四十九家、年減三家,就可以看出中美貿易對峙衝突下的消長。另一方面,受到地緣政治風險加劇,產業斷鏈地雷也將可能隨時引爆,因此半導體與汽車大廠相繼啟動「去中化保平安」,而不再如同以往單一的中國大陸市場。

重新建構完整的衛星產業聚落  謹慎面對全球供應鏈的變化

  中美貿易衝突持續延燒,全球供應鏈面臨洗牌重組,歐美晶片業者高通Qualcomm等大廠,陸續將中國大陸晶圓廠的訂單轉移以降低風險,在去中化轉單熱潮下,無論是台積電聯電與世界先進等台灣代工大廠因此也得到受益效應。全球產業界受到中美貿易科技戰影響,上從半導體下至電子高端產品,皆劃分為「中國」和「非中國」的區域化生產。

  中小企業的資源有限,無法像大廠般的自由遷徒,但可藉由大廠攜手小廠之型態,重新建構一個完整的上、中、下游衛星產業聚落。然而台灣本身位於東亞地緣政治的敏感環境中,也可能出現台廠「去台化」風險,務必要謹慎面對全球供應鏈的重組挑戰,找出一個適當的位置點。

延伸閱讀

Back to top butt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