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社會綜合醫療

善循環的開始

文/邱文通  

台灣胎兒醫學振興會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台兒診所,共同發起國際唇顎裂研修醫師訓練計劃,首位結訓、來自日本名古屋的整形外科醫師森田皓貴分享在台受訓心得,是滿滿的感謝。森田醫師於七月底學成歸國,透過此一訓練計畫延續和傳遞善意,不僅讓世界看見台灣的醫療軟實力,也是台灣回饋國際的體現。

誠如出席結訓典禮的立委林靜儀說的:「這是一個善循環的開始!」 事實上,早期台灣人民的健康與醫學,得之於人者多。西方醫學來台源於一八五八年。那一年發生第二次鴉片戰爭,訂定天津條約,允許外國人在特定地區可以傳教、設醫館,台灣台南也在條約內。一八六五年,蘇格蘭傳教士馬雅各(James Maxwell)到台灣,從台南登陸,開始傳教,同時做醫病的工作,這是西方醫學在台灣的濫觴;他的診所就是現在台南的新樓醫院。之後,馬偕(George Mackay)在淡水、蘭大衛(David Landsborough)在彰化…,教會醫院對台灣貢獻卓著。

到了日據時代,日本兵來台,水土不服,死了很多人。一八九五年,日本政府在台北大稻埕設了一個軍醫院,為日本兵看病。病人愈來愈多,軍醫不夠,奉派來台擔任行政長官的後藤新平認為要辦理醫學教育,一八九九年成立台灣總督府醫學校,也就是後來的台大醫學院,一九一二年擴建台大舊的紅樓,那時已是東南亞最大規模、最先進的西方醫學重鎮,培養醫學生,奠定西方醫學發展的基礎,許多本省精英在這裡產生。
此外,國防醫學院榮民總醫院三軍醫院在照護台灣人民健康和促進醫學發展,乃至於後來台灣經濟起飛,長庚醫院、國泰醫院林立,也都有很大的貢獻。 俗話說「飲水思源頭」,更何況國際唇顎裂研修醫師訓練計劃,緣於新冠肺炎疫情期間日本等六國捐贈台灣九百多萬劑疫苗,是為感謝六國義舉的回饋之舉。總之,這絕對是一個善循環的開始,而不是結束!

延伸閱讀

Back to top butt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