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綜合醫療

余廣亮遠赴非洲行醫 台灣真英雄!

文/林秀美

財團法人屏東基督教醫院執行長余廣亮行醫三十餘載,他的醫師生涯宛如時代縮影,從香港到台灣,再到非洲馬拉威,足跡跨越非洲大陸。秉持前輩醫療宣教士「哪裡有需要就往哪裡去」的精神,聞聲救苦、濟弱扶貧,幫助過四萬多人次的愛滋病人,涵蓋各色人種、老弱婦孺與不同階級。      

二○○三年,屏東基督教醫院駐馬拉威醫療團需要一名團長,前來徵詢他的意願,余廣亮萬萬沒料到醫學生時代追隨史懷哲醫師的夢想,突然來到眼前。余廣亮想起前高雄醫學院院長謝獻臣及寄生蟲學科教授陳瑩霖的身教,他們是台灣早期防治瘧疾的兩大功臣,曾到非洲參與國際公共衛生計畫,謝獻臣甚至不惜以身餵蚊供熱帶醫學研究,被譽為「台灣寄生蟲學之父」。 兩位恩師的教育典範為余廣亮投身非洲醫療帶來啟蒙;至今他仍記得已故老院長謝獻臣的一句話:「學醫不一定做臨床,滅蚊也能救人。」他心裡明白,前進非洲是機會,開放給願意接受機會的人。 「我,願意嗎?」他心裡已有了答案。之後,在和牙醫師太太陳怡思商量後,余廣亮毅然接下這項艱鉅的出使任務。陳思怡也在翌年結束牙醫工作,追隨夫婿的腳步到馬拉威照顧團員及病人。  

初來乍到 處處皆為愛滋病  

二○○三年七月初到馬拉威,余廣亮立即投入第一線的診療工作,一天看診兩百多人是家常便飯。「第一個震撼教育是愛滋病!」他說,馬拉威人生活單純,沒有太多的物質享受與休閒娛樂,青少年就開始有性行為,青壯年族群感染愛滋病的比率高達十五%!「在醫院裡點個頭或握個手的人,都有可能是愛滋病患。」余廣亮說,這是他在台灣未曾有過的經驗。 麻醉科出身的他,愛滋病原本不屬於他的專長,但來到非洲後每天接觸那麼多愛滋病人,「不管你懂不懂,都要去面對它。」於是他重拾書本,勤讀相關研究,並取得世界衛生組織與馬拉威衛生部合辦的愛滋病診斷與治療醫師資格及文憑,漸漸摸索出對病人最有利的治療方法。 駐馬拉威的前四年半裡,他就經手了五三○○多名愛滋病人,相較在台灣難得看到一例,這簡直是「天文數字」。但令他不捨的是,多數病人都拖到末期才就醫,發現往往為時已晚。  

彩虹門診  愛滋病人的一道光  

二○○四年,余廣亮在馬拉威衛生部以及各國際組織及機構的努力爭取下,由全球基金對抗愛滋病、肺結核瘧疾(Global Fund Against AIDS, Tuberculosis & Malaria)提供在馬拉威診斷及治療的經費支援。我國的外交部及財團法人國際合作發展基金會也同意,在馬拉威第三大城姆祖祖(Mzuzu)的中央醫院設置「彩虹門診(Rainbow Clinic)」,作為愛滋病人的特別門診,這也是馬拉威北部地區第一個愛滋病醫療照護體系。 彩虹門診這個名稱取自舊約聖經中上帝與人立約,以彩虹為記號,代表上帝永不忘記世人,也代表醫護人員不會遺忘愛滋病人。余廣亮說,這個美麗的名字還可讓愛滋病人免於受到歧視,患者可以不說去看愛滋病門診,而改稱是去「看彩虹」。 短短四年內,彩虹門診就收治了五千多名患者,締造了馬拉威的醫療傳奇,讓原本身陷絕望的愛滋病人找到了存活的希望,更獲得馬國朝野及國際組織的高度讚賞。直到二○○八年因台馬斷交,台灣醫療團不得不撤退,「彩虹門診」只能透過屏基和挪威教會的合作,改以非政府組織持續運作。至今病人累積了四萬多人次,為馬國愛滋病人開啟幸福之門,成為他們生命中美麗的彩虹。取材自《醫學有故事》

延伸閱讀

Back to top butt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