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錢逢鳴
民調已成為了一個不可或缺的工具,用以衡量人們對特定問題或候選人的看法。然而,在這些調查數據中,我們總是會遇到一個關鍵的問題,那就是「統計誤差」。這種誤差的存在使得民調結果並非絕對精確,而是伴隨著一定的不確定性。
統計誤差是由於在進行民意調查時,僅對部分人進行訪問,以部分人口的調查來代表全體人口意見趨勢的參考數據。這一部分樣本調查的選擇是基於隨機抽樣的原則,以保證樣本的代表性,因此無法確保所選擇的樣本完全反映了整體受訪者的觀點。 統計學上通常用「標準誤」(standard error)來度量統計誤差的大小。標準誤越大,表示估計值越不確定。它受到樣本大小和變異數的影響,即使使用隨機抽樣,由於樣本的特殊性,估計值與實際值之間仍然存在著一定的差距。 除了隨機抽樣帶來的不確定性外,還存在著非抽樣誤差,這包括因為調查樣本的選擇方式、問卷設計或調查執行等因素引起的誤差。例如,如果調查中使用的問卷存在模糊的問題或引導性的語言,可能導致受訪者的回答偏離其真實看法,進而影響最終結果的準確性。另一個影響統計誤差的因素是「非應答率」,即受訪者拒絕參與調查的比例。
在解析統計誤差時,不可忽視的還有信賴區間的概念。信賴區間是統計學中用來估計數據真實範圍的一種方法。一般來說,民調結果會附帶一個信心水準,如九五%的信心水準,這表示如果我們重複進行相同的調查,九五%的時間結果會在該信賴區間內,信賴區間的寬度直接反映了統計誤差的大小。 統計學告訴我們,樣本越大,估計值的標準誤就越小,相應的估計值就越接近真實值。舉例而言,假設我們進行了一個一千人的民調,估計某候選人的支持率為五十%,標準誤為三%,這意味著在九五%信心水準的情況下,真實的支持率應該在四七%至五三%之間。如果樣本大小為四千人,標準誤可能降低到約 一·五%,真實的支持率範圍就縮小到了四八·五%至五一·五%之間。所以必須理解統計誤差的來源和影響,有助於更準確地評估民意調查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