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陳錦稷
中國大陸國務院片面取消ECFA當中台灣出口至中國大陸的十二項產品優惠稅率,雖然這對台廠的跨境生產調度是一大挑戰,但以風險管控角度,正好是台灣再次檢視對中國大陸市場的依賴是否危及經濟自主與國家安全的絕佳機會。
其實台灣企業對中國大陸經濟脅迫早有警覺,藉此時機檢討對中國大陸的投資佈局與出口依賴關係,擺脫過去被鎖進「一中市場」的風險。自從美中貿易戰以來,供應鏈分散的風險管理策略方向清晰,台灣企業重新調節跨境產能配置,確保供應鏈安全,且廠商有升級轉型的準備,開發高值化產品來創造市場區隔,搭配跨境生產管理模式與多元拓銷分散出口地區,讓台灣企業更落實全球化,進一步邁向經濟日不落國。
中國大陸國務院關稅稅則委員會宣布中止《海峽兩岸經濟合作框架協定》(ECFA)中十二項產品關稅減讓優惠,雖然以個別產品項目而言,這十二項產品出口至中國大陸市場占全球出口比重超過八成,但若以總出口而言,受影響產品佔二○二三年前十一月對中出口金額只占一•三%。台灣廠商早已注意到中國大陸本土的石化產能陸續開出,台廠早有升級轉型的準備,創造市場區隔特性,分散出口地區的佈局。而台灣對中出口占整體出口比重,已經由過去高達四成以上,快速降低,二○二三年前十一個月已降為三十五%左右,其中半導體產品占五成以上,且九成作為加工組裝後銷往世界的中間財零組件,顯示台灣近年來產業發展已落實全球布局,分散對中出口與投資過度集中的風險。
取消ECFA優惠關稅,並非不能出口,而是恢復為原先介於一%至六%之間的WTO最惠國待遇的關稅稅率,優惠關稅取消對我國經濟影響十分有限。工業總會反映受影響業者,認為終止關稅優惠,對全球布局的石化大廠將以增加海外產能來因應,中小企業廠商也將加速海外投資布局。而就生產競爭的角度思考,台灣石化產品應藉此調整生產策略,降低對單一市場依賴,並加速升級轉型,擺脫低毛利、價格敏感的通用化學品,改為生產高附加價值、高毛利的特用化學品,創造產品的市場區隔與不可取代性。中國大陸此次政治意味十分濃厚的經濟脅迫與介選的政治動作,對台灣出口與整體經濟成長動能的影響相對有限。
李國鼎先生生前曾感慨說:「西進、南進,不如上進。」近年來台灣的經濟發展模式,逐漸經歷脫胎換骨的轉變,擺脫過去依賴降低生產要素成本來驅動經濟成長的舊模式,全面改為透過創新轉型來驅動經濟成長的新模式。台灣過去從加工出口的擴張階段,增加資本和勞動力的生產要素投入驅動經濟成長;而台商搭上中國大陸改革開放,吸引外人投資的政策列車,以中國大陸低廉勞動力與低成本工業地的成本優勢,搭配兩岸的跨境生產調度與管理模式,用降低生產要素成本與增加管理效率驅動經濟成長。
自二○一六年蔡政府執政以來,強調以創新轉型做為驅動力的經濟發展新模式,為台灣產業的發展找到新的方向,注入新的成長動能。從行政院國家發展委員會一系列的政策,可以看出以政策引導產業轉型的思維,例如「五加二戰略產業」和「六大核心產業」等產業升級政策,不但推升經濟成長動能,更進一步帶來產業結構的轉變。
「五加二戰略產業」涵蓋了亞洲矽谷與IOT計畫、綠能科技、智慧機械、生物科技、國防產業,以及新農業與循環經濟的思維。選定這些目標產業作為升級轉型的重點,強化台灣在全球市場中的產業領先優勢,也擴大經濟成長的動能。另一方面,「六大核心戰略產業」包含:資訊及數位、資安科技、精準健康、綠電及再生能源、國防及戰略、民生及戰備等六大產業,在過去推動5+2產業創新的基礎上,透過產業的超前部署,讓台灣掌握全球供應鏈重組的先機,強化台灣在全球供應鏈中的角色,促進產業之間的協同發展。
鑲嵌在國際供應鏈中的台灣產業,早已在全球經濟中扮演重要且關鍵角色。近年來政府的產業政策與企業投資布局,更體現產業創新轉型升級、生產分散去風險的供應鏈安全戰略,以出口地區的多元布局,持續深化跨境生產與調度管理能力。台灣企業立足台灣、布局全球、行銷全世界,台灣絕對有實力,在經濟上成為日不落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