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生活社會

台灣進入碳權交易時代  展開綠能行動

文/李振麟

台灣產業在全球半導體、電子電機以及資通訊等方面,深具舉足輕重的國際產業位置,面對綠能減碳浪潮來襲,無論是碳排與碳中和的規劃,「台灣碳交易所」致力開創「溫室氣體減量額度移轉交易管理」等機制,帶領台灣企業為全球減碳綠能而行動。    

台灣在二○二三年通過「氣候變遷因應法」 也就是淨零碳排放正式入法的關鍵時刻,將碳交易與碳費徵收一起法制化,期盼二○二五年要達到淨零排放目標。碳有價時代來臨,碳交所的諮詢互動也相對熱絡,為避免外界將碳權交易誤解為金融商品炒作,因此設定以「固定牌價」來進行,以解決企業在永續經營條件下,所面臨的淨零碳排問題,而不會有類似期貨買賣交易中的波動情況,這才是今日成立碳交易所的最終目標。  

「碳權交易制度」建立  協助企業進行淨零減碳轉型  

根據「台灣碳權交易所」的交易條件,交易時間訂為平日上午九時至下午三時三十分止,交易貨幣以美元為主,每噸二氧化碳量為交易單位,假日時間不營運。碳權交易之買方必須是本國法人,賣方則為外國或本國法人,為防止外界將碳權交易轉換成為金融商品炒作,因此固定依「牌價」交易,相關於碳交所的報價與成交量等訊息,都不對外公開。 氣候變遷導致溫室效應加劇,颶風、水災、旱災以及糧食危機不間斷,綠化減碳成為所有人最關心的課題,國際間推動能源轉型的腳步持續中。「碳權交易制度」的建立,是台灣企業進入全球淨零減碳轉型中,一個可以運用的方式之一,目前已經高達三十多個國家積極設立碳交易所,包含德國、英國等,交易制度方面,目前也以歐盟各國投入最為積極,制度上也相當完善與成熟。

「淨零碳排」是未來環境的綠化趨勢,氣候變遷法通過後,也隨之進行碳權功能討論,其中包含「碳定價」與「碳盤查」等機制。碳權交易的具體執行方案,各國政府至今都還在持續研擬中,碳權推動的主要目標是讓需要者,能夠有效解決碳排額度之多寡問題。

為了能夠在二○五○年達成淨零碳排目標,同樣也啟動碳稅徵收機制,初期以「用電大戶」與「碳排大戶」為主要徵收對象,目前評估大約有五百多家公司企業。為協助企業達成減碳目標,因此有了「ESG環境、社會與公司管理」機制成立,就如同一間公司的健康檢查報告,先行對公司內外的整體條件,進行深層性評鑑。這不僅是對公司營運與財務結構上的一次視察,也是照顧股東與員工間的改善機制之一,鼓勵企業承擔更多社會責任。 面對複雜的政治、經濟與氣候環境所帶來的嚴酷競爭挑戰,為協助企業在國際市場上開創新格局,全球企業集團更是積極聚焦於「ESG環境、社會與公司治理機制」以及「碳權交易」等重要議題。  

延伸閱讀

Back to top butt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