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醫療

 《113年度外科醫學會年會系列報導09》

倡議手術前最抵近的術前討論

魏福全院士播種有成 各大醫院萌芽、茁壯

文/邱文通

長庚大學特聘講座教授、中央研究院院士魏福全,近幾年來積極推廣「手術前最抵近的術前討論」,已經引起國內醫界的普遍重視,今年台灣外科醫學會聯合學術演講會的主軸之一,就是以此為主題,除了邀請魏福全院士分享其豐富經歷與倡議要旨之外,也請部分醫院發表初步的執行成果,以利未來能夠大力推廣。

基本上,「手術前最抵近的術前討論」的三大好處,在於確保病患安全、確保手術品質,以及精進醫療人員專業水準,因此適用於所有手術的科別,尤其是具有高度複雜性、困難性及跨科別團隊合作的手術,更值得倡議、推廣與落實。

在受訪時,魏福全院士直言,他身為外科醫師,很清楚在不少手術前,醫療團隊都沒人能完整看完患者的data,而「手術前最抵近的術前討論」則能化解這樣的弊病。以他自己的經驗為例指出,在開刀前15分鐘,他都會在開刀房的一角,將手術計畫、重建方案,以文獻回顧為佐證與團隊進行討論。每個住院醫師的思考,都是single-mind的訓練,當中分析每個步驟和方案選擇的好處及壞處,對學生和團隊的訓練都顯得格外重要,對病患安全更是有保障。

手術前最抵近的術前討論 以病人為中心

醫者以病人為中心,「手術前最抵近的術前討論」以簡報呈現精簡完整病人最新的檢查及檢驗結果,以確保手術相關資訊都已更新,是確保病患安全的第一要務。接著列舉至少2、3 種可能採用的術式並說明理由,經由所有團隊成員共同討論後決定,以避免單一醫師決定時思考判斷上的不週全,同時明訂術式決定後說明其設計及進行要點,並分配各成員在術中擔任的角色以順暢化手術流程,這些作法都有助於確保手術品質,也更加落實確保病患安全。

行醫40多年,魏福全院士念茲在茲的是如何確保病患的權益,「手術的成功與否,除了取決於醫師的技術與知識之外,手術前的規劃完備與否,更是至關重要」。因此,他從醫學臨床實務與教育的角度出發,積極推動「手術前最抵近的術前討論」的教育與宣導工作。他舉一個舌癌病患為例說,初診時暫訂需要進行舌癌合併一段下顎骨的切除,然而在「最抵近術前討論」中,根據後續檢查結果,團隊討論後決定只需做半舌切除重建即可,避免了切除下顎骨整段切除的重大災難。

換句話說,透過「手術前最抵近的術前討論」的推動與落實,對精進醫療人員專業水準有莫大的助益,因為它可以提供成員學習機會,包括如何做好文獻與回顧、學習做好完善記錄,甚至可以啟發成員臨床研究題材。

深具醫學教育的價值與意義

魏福全院士表示,「手術前最抵近的術前討論」的精神在於,取得最接近手術前的完整資料,以及醫療團隊依據文獻的充分討論,這對病患的安全、醫療品質的管理,以及醫師的學思能力,都有關鍵性的影響,更深具醫學教育的價值與意義。

至於具體作法,首要是,外科團隊各級醫師持續有效地收集病人資料,包括基本病史、檢驗檢查報告及相關實證文獻等,接著應建立常規性的「個案討論會」,並形成好的作業習慣與內部文化,最後是病人手術前24小時內或稍前適當時間安排最抵近的術前討論。

關於「手術前最抵近的術前討論」的作業細節,可以選在手術室一角或任何適當地點討論,約20分鐘,進行方式由指定之團隊成員簡報病人完整最新資料,並以適當文獻支持所提出的手術計畫、目標及可能術式,重點在於團隊成員必須參與充分討論,並由主責醫師做最終決定後說明手術計畫、進行要點及工作分配。

去年大約此時,魏院士受訪時曾說,「手術前最抵近的術前討論」的構想立意良善,但為求周延,還是要循序漸進、穩健推動,如今看來,院士播種有成,已分別在各大醫療院所萌芽、茁壯,亟待開花結果。

延伸閱讀

Back to top butt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