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醫療

《113年度外科醫學會年會系列報導10》

鄭乃禎教授:

哈佛公共衛生學院手術檢查表進階版

文/陳美萍

中研院魏福全院士對台灣醫療有卓越的貢獻,不僅體現於他在長庚醫院複合性異體組織移植中心的奠基,更因改良斷指接合、腓骨骨皮瓣、穿通枝皮瓣的創新手術,成為國際標準教材。他的影響力遠及美國名校哈佛、約翰霍普金斯,吸引全球醫師遠道而來學習。近年,魏院士積極倡導「最抵近的術前討論」,強調這有助於確保病患安全、提升手術品質,同時促進醫療人員的專業水準。

台大醫學院外科教授、台大醫院整形外科主任鄭乃禎說,在台大外科的特別邀請下,魏院士分享了「最抵近的術前討論有助於提升病患安全、醫療品質及醫師的學思能力」的主題,以自身經驗分享如何減少醫療專業人員少走冤枉路。魏院士強調,「最抵近的術前討論」的核心在於回歸病患的安全和醫療品質,這一理念貫穿整個醫療過程,可以確保全方位的醫療品質提升。

台大醫院整形外科主任鄭乃禎說,「最抵近的術前討論」須因病因地因時制宜。(圖/鄭乃禎提供)

在2007年,哈佛公共衛生學院提出的手術檢查表(Surgical Check List),目前已成為全球外科手術室的典範,包括 sign-in(患者接受麻醉前)、timeout(外科醫生切開皮膚前)、sign-out(患者離開手術室前)三部分,確保手術安全。可以將「最抵近的術前討論」視為Surgical Check List的進階版,內容包含團隊溝通、術前簡報及術後檢討等,若能建立此範本,將對提升醫療品質和醫護學養產生深遠的影響,能够在醫療領域實現重要的進步。

在台大外科內部會議中,「最抵近的術前討論」的時間點、地點和內容是討論的焦點。考慮到降低手術計畫的不確定性,有人認為是否應提早進行討論,以免影響手術前的充分準備。目前的作法是按不同手術的複雜性,使「最抵近的術前討論」更具彈性。例如:常見的頭頸部重建案例,可以在手術前一天或同一天進行討論,確認手術計劃,通常只需進行一些小的修改,而不會影響主要手術步驟。然而,對於罕見、困難或需要多科協同的大手術,建議提前1至2週進行討論,可以利用遠距會議邀請多科團隊齊聚,制定手術計劃,評估需求並進行必要的改進。這種提前的「最抵近」討論,有助於充分評估病患情況,確保手術達到最佳效果。所謂的「最抵近」即是指在病人手術前的最後一次討論,這樣的討論有助於提升病患安全,同時提升醫療品質和醫護素質。因此,「最抵近的術前討論」時機點和地點的選擇,應根據不同案例的特性和手術的需要進行靈活調整。

此外,為了確保手術順利進行、促進團隊間的跨界合作,提升手術安全和品質,醫療團隊對重要醫學期刊的論文研讀和報告也相當重要。在「最抵近的術前討論」中,重要的資料搜尋主要由住院醫生負責,他們透過搜尋重要的醫學期刊論文,與資深醫師進行全面討論,以深化對相似案例的理解。在醫學中心推廣這一措施,對年輕醫師具有教育上的意義,雖然增加了住院醫生一些負擔,但對他們的學習和未來臨床實踐都帶來極大幫助。然而,由於院內醫護工作繁忙,實施這樣的概念仍需要同仁認同,願意投入時間查找資料、製作簡報,並邀請相關醫護人員參與討論,每一過程皆需要耗費心力和資源。對於這樣的醫療團隊,建議應給予適當的回饋或獎勵。

「最抵近的術前討論」作為一項良好願景,需要充足的優秀醫護人才和良好的工作環境,否則全面啟動這項制度將面臨挑戰。日前台灣各大醫院皆面臨招收新進外科住院醫師的困難,似乎外科醫生工作辛苦與高風險的形象,相較於其成就感已不足以吸引年輕醫師。所以在追求更佳手術成果的同時,若缺乏相應的支援措施,想要吸引更多優秀醫界人才將變得相對困難。因此,呼籲政府相關單位在外科醫師培養和未來職涯發展方面,例如健保給付或工作環境等方面提供適當的資源支持,以繼續吸引優秀的人才進入外科領域,進而完善這套制度,造福更多病患。

總的來說,「最抵近的術前討論」是一個值得推廣的良好措施。但未來是否要制定全院適用的規定,還需視整體推廣發展而定。雖然台大醫院目前還沒有全院性的正式流程,但各科已經開始實施實驗性的措施與推廣。若要全面實施這項制度,外科醫學的基本面仍需關注,期待透過相應的獎勵與回饋,可以鼓勵更多優秀的年輕醫師進入外科領域,並有效地激勵醫護人員投入更多時間和精力,以實現更高的期望。很高興「台灣外科醫學會」也十分關注「最抵近的術前討論」這一領域,計劃在年會中舉辦論壇,邀請各醫院分享經驗,這樣的論壇具有極大意義。

延伸閱讀

Back to top butt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