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醫療

《113年度外科醫學會年會系列報導14》

鄭勝峯教授:

病人安全的TIME OUT升級版

文/沈尚良

國內首位以主治醫師研究員身分跟隨中央研究院魏福全院士學習的鄭勝峯教授,是美國外科學院院士、義大醫院整形外科醫師;他表示,他的老師魏福全院士所倡議、世界首創的「手術前最抵近的術前討論」,是病人安全的time out升級版!

鄭勝峯教授指出,「手術前最抵近的術前討論」的作法,要求術前先檢視病人完整的病史、術前的檢查、檢驗,以掌握術前的最新病況,並有相關文獻的搜尋,建立具有科學證據的參考資料;接著由主治醫師與他的團隊依據病人資料與醫療文獻,進行手術下刀前最抵近的術前討論,決定最好的治療方式;手術中要完整記錄過程中重要的發現,包括照片;而術後在門診追蹤病人,比對與術前討論是否符合,包括:癒後情況的改善、有沒有合併症、醫療品質等。

義大醫院整形外科醫師鄭勝峯教授認為,「手術前最抵近的術前討論」是病人安全的time out升級版。(圖/沈尚良攝影)

在醫療團隊的合作下,經由「手術前最抵近的術前討論」的程序,可以讓困難的手術找到最合適病人的治療選擇,不僅讓病人安全得以更提升,也確保了手術的品質,並能幫助精進醫療人員的專業水準,包含醫學生、實習醫師、住院醫師、研究員醫師、主治醫師。

魏福全院士首創「手術前最抵近的術前討論」的觀念與作法,鄭勝峯教授認為在以下幾項優勢的輔助下,在台灣可以從整形外科擴大到外科和外科系所有科別的醫療服務:

台灣半導體產業:支撐了全世界需求的1/4,高階晶片技術的占比更高,讓作為推動及支持「手術前最抵近的術前討論」基礎工具的電腦,在台灣比全世界更便宜而容易取得。

醫院IT的普及化:像看診時插入醫師的IC卡,除了病人的病歷資料,甚至跨院的相關資訊,即使歐洲一些醫療先進國家的研究醫師都驚訝,加上醫院評鑑的加持,讓醫院的IT不只幫忙資料的搜尋,同時也加強了資訊科技的運用、智慧醫療的發展等。

台灣整形外科的力量與國際化:台灣的顯微手術發展很獨特,包括個案數、種類、成功率及技術創新,都是世界第一。而有優秀的外籍研究醫師來台學習,順勢帶來不同國家的觀察與思考角度,擴大治療方法的選擇性,具有「教學相長」的意義。

ChatGPT的幫忙:透過keyword的設定,ChatGPT可以提供比人力更快速且更廣泛的文獻資料搜尋,以能更有效率做好「手術前最抵近的術前討論」的準備。

不過,他也提到,為使「手術前最抵近的術前討論」能夠更完善地發展,讓每一個case都能成為擴大研究的案例、範例,在現行操作上尚有一些困境待解決,包括:

目前留存「手術前最抵近的術前討論」的個案資料,包含有病例手術、照片等的雲端資料庫屬於醫師自建,應納入醫院資訊系統保護,以避免資料及病人隱私遭受破壞與侵害;建議可納入醫院資訊系統,發揮最大的運用效益。

案例的手術編碼與納入正式病歷:目前只有病歷碼及手術健保碼,但手術編碼因應病人病況差異,顯微手術不同的作法,應該更詳細,以備於日後的搜尋與學習之需。

術後追蹤需建立制度,如癌症團隊操作模式,包括:術式選擇,結果的討論與分析、合併症、後續的繼續治療等;並應加入醫品監督,制定指標與監控機制,於事後檢討成效後,據以制訂PDCA加以改善。

在經過「手術前最抵近的術前討論」工作坊的課程後,目前鄭勝峯教授已有17個實際運用的case。像其中一例口腔癌切除後一側顏面四分之一缺損,一般會以移植大腿前側外側自由皮瓣顯微手術來重建,但是考量患者在雙側大腿處都有刺青,為避免刺青皮瓣因而移植到病人顏面,以病人為中心的思維,進行小腿後側自由皮瓣移植的討論,而決定採用沒有刺青小腿後側皮瓣移植的顯微手術,並順利達成重建的目的。

依據實際執行的經驗,鄭勝峯教授也提出了幾項建議:一、併入醫策會評鑑的加分項目,以鼓勵各醫院能夠投入;二、可比照SNQ等活動,舉辦「手術前最抵近的術前討論」的競賽活動,或是觀摩活動;三、需要加入醫品、IT和醫教部門,希望以此讓病安及醫品得以更提升,同時也幫助精進醫療人員的專業水準。

延伸閱讀

Back to top butt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