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醫療

113年消化系聯合學術演講年會系列報導4

先進治療幽門螺旋桿菌感染治療的最新進展

文/許秉毅 台南巿立安南醫院 醫療副院長・吳政毅 高雄醫學大學 副校長

幽門螺旋桿菌療法日新月異,高除菌率為治療的最主要目標,目前台灣醫師發明的最新「高劑量小餐包療法(BAP)」,只使用單一抗生素,除菌率達98%、且低副作用,期望未來可能成為治療幽門螺旋桿菌的重要方法,達到根除幽門螺旋桿菌感染,讓胃癌絕跡的目標。

安南、高醫、高長聯合舉辦幽門桿菌除菌記者會。

台灣發明混合療法 幽門桿菌除菌率達9成以上

隨著台灣社會進步及衛生觀念提升,民眾罹患幽門螺旋桿菌的比例已逐年減少。雖然高達80%以上感染幽門螺旋桿菌的民眾並不會有明顯的症狀,但卻有20%可能產生胃潰瘍、十二指腸潰瘍或胃癌。目前,幽門螺旋桿菌的治療趨勢是採用精準治療,達到高治癒率、低副作用、對腸菌叢影響小、花費低、且越少抗生素的療法;同時,未來幽門螺旋桿菌的另一焦點,是如何治療除菌失敗的案例上。

幽門螺旋桿菌治療傳統且最多醫生使用的是三合療法,除菌率雖比一開始採用時減少,但仍達82%左右,10年前不論是台灣或是歐美國家都面臨傳統三合療法除菌率下降問題,主要原因在於抗藥性的日益增加。因此美國貝勒醫學院(Baylor College of Medicine)教授大衛葛蘭(David Y. Graham)找曾在該學院研修的許秉毅教授(目前任職台南市安南醫院副院長)與吳政毅教授(目前任職高雄醫學大學副校長),加上國內權威吳登強教授(目前為高醫岡山醫院院長),共同研究並發明混合療法(Hybrid therapy),即在傳統的三合療法中再加入Metronidazole(甲硝唑),除菌率達92%以上。

在執行一段時間後發現,混合療法中的4種藥物分兩段式服用,即分14天及後7天服用,民眾常會搞混及忘記吃,造成治療上的問題,許秉毅為此再將混合療法調整為反轉混合療法,改為14天及前7天服用,減少民眾因為忘記服用所帶來的問題,除菌同樣達92%以上。

許秉毅醫師與幽門桿菌發現者馬歇爾合影。

病人所欲常在醫心 彈性治療策略

混合療法及反轉混合療法發明至今已有10年,台灣目前使用的醫生約為23%,傳統的三合療法仍為多數醫生所用,一來方便、二來也許是多數醫生對於新療法的認知尚未普遍。雖然傳統三合療法除菌率也達8成以上不錯的效果,還是一個有效的治療方法。但根據調查,多數民眾希望服藥之後的除菌率可達90%以上,世界的準則也是90%以上,傳統的三合療法目前無法符合民眾所望,台灣醫師應該要有「病人之所欲常在醫師心」的概念,除菌率高的混合及反轉混合療法仍應該被多多採用。

不過,傳統三合療法的除菌率雖然在下降中,但仍然有不少醫生在治療上會先採用傳統三合療法,主要除上述原因之外,尚視醫師治療策略而定。不少醫師可能因為傳統三合療法用起來順手、取藥方便,80~85%的除菌率仍可接受,再加上台灣因為醫療便利,抗生素使用率越高就越容易產生抗藥性的問題。以世界上常用的馬斯垂克共識會議報告(Maastricht consensus report)為例,在低抗藥性區域第一線可採用傳統的三合療法,若是除菌效果不佳,則再用第二線的混合療法或是反轉混合療法。而若病人已經在診所治療過仍未除菌成功,根據細菌培養及藥物敏感性試驗的精準治療應為最優先選項。但若細菌培養失敗,則可改採混合療法或是反轉混合療法。採用何種療法沒有對錯的問題,也各有優缺點,端看醫生的治療策略。

最新高劑量小餐包療法(BAP)除菌率高達98%

即使混合療法的除菌率已達9成以上,許秉毅、吳登強仍與台灣10家醫院合作,包括高雄榮總、台中榮總、台大、高雄長庚、新光、花蓮慈濟、奇美、東港安泰等多家醫院,成立「台灣胃酸相關疾病暨微菌叢聯盟」,致力於研發新的療法及應證。這次即將在年會發表最新的「高劑量小餐包療法(High-dose BPA therapy)」只使用一種抗生素,即採用鉍劑、鉀離子、默克西林,不僅除菌率高達98%,只使用單一抗生素,且低副作用,可避免因同時使用多種抗生素除菌產生的眾多副作用,並減少除菌藥物對腸道微菌叢的破壞,是目前最新且具極高除菌率的療法,未來有可能成為治療幽門桿菌的主流。

幽門螺旋桿菌的各種療法講求的是高除菌率,然而存在一般民眾心中的疑問是:「在殺除幽門螺旋桿菌的同時,是不是也同時會將腸胃道裡的好菌一併除掉?」

根據給藥前及給藥後的追踨檢測,在病患服用幽門螺旋桿菌治療藥劑的2週後,腸胃道裡的菌叢數的確會減少,但2個月後菌叢數就多數恢復,在半年至1年後就會恢復與服藥前差不多的菌叢數狀態,至於胃食道逆流則沒有相關性,坊間許多營養食品一直在抨擊使用抗生素治療會同時殺死好菌,其實是不正確的醫療觀念。

台灣胃酸相關性疾病暨微菌叢聯盟。

醫療科技新進程 運用AI判讀胃鏡影像

目前幽門螺旋桿菌的檢驗方式以胃部內視鏡切片、碳13尿素吹氣試驗、抽血、糞便檢查為主,在胃鏡的檢查中發現,感染幽門螺旋桿菌者多數都有胃潰瘍、十二指腸潰瘍、慢性胃炎等,以往醫生肉眼看胃部呈現出的胃紅腫、皺褶粗及黏液多等狀況來判讀,僅有約66%的準確度。但配合現在最夯的新科技AI,安南醫院和國立高雄科技大學合作,進行幽門螺旋桿菌胃鏡影像AI判讀系統研究,在這2、3年收集胃鏡影片利用AI判讀,目前得到的初步成果是病人有幽門螺旋桿菌可偵測出的比率其敏感度達到100%,準確度則可達到90%。

幽門螺旋桿菌胃鏡影像AI判讀系統現在仍在研究階段,不過,初步研究成果已在科學報導發表,未來若是AI判讀保持高準確度,將可減少因胃鏡切片可能引發的出血,也能達到即時判讀、減少等待時間,並節省金錢花費的目標。

幽門螺旋桿菌治療的新里程碑

根據國健署發表的研究資料顯示,目前台灣的幽門桿菌的感染人數約是人口的30%,但仍存在著城鄉差異,偏鄉及原鄉的感染率仍達60%以上,台灣一直以來都有偏遠山區及地區殺菌治療計劃,希望能降低偏鄉的幽門螺旋桿菌的感染率。避免感染幽門螺旋桿菌除了注意個人衛生習慣外,病人藥物服從性及抽煙喝酒也是影響殺菌效果的主要原因之一,尤其是抽煙的影響更大,因此,戒除抽煙等壞習慣,在幽門螺旋桿菌的治療上也是相當重要的一環。

治療幽門螺旋桿菌的醫生要有醫療品質的觀念,採用比較好的治療方式,以高治癒率、低副作用、單一抗生素、腸道菌叢影響及花費低為目標,同時在高危險區進行篩檢,讓幽門螺旋桿菌感染降低,讓胃癌絕跡。未來,人工智慧與精準治療的運用,也將使幽門螺旋桿菌診斷與治療邁入新的里程碑。

延伸閱讀

Back to top butt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