硬體、數據、軟體、人才、資金的流向是關鍵項目
文/蘇翰揚
生成式人工智慧的出現代表一個變革時刻,它將影響產業格局並改變國家之間的權力平衡,影響經濟成長、生產力、競爭、國防、文化等不同面向,在這個快速發展的領域,企業與國家領導者都在探索新機會同時應對新風險。
從國際局勢觀察,雖然美國和中國大陸是世界上最大的科技競爭對手,但在生成式人工智慧領域,多數前瞻創新來自美國,中國大陸則在建立大型語言模型上面臨技術、人才、資金的挑戰。
在這場技術競爭中,人為干預或將決定未來經濟決策走向,包含出口管制、制裁、關稅、產業補貼、投資篩選等措施;從國家角度來看,可分成美中主戰場、歐盟觀察派,以及由其他國家組成的觀望派,這些國家的互動將決定未來人工智慧的發展版圖。
從語言模型使用觀察美中分歧
人工智慧已成為美國和中國大陸在經濟、技術、政治、軍事上、競爭和對抗的關鍵領域,而硬體、數據、軟體、人才、資金則是雙方主要戰場。美國作法是憑藉全球領先的學研機構與企業,以及龐大的創投資金來推動技術發展,同時,美國政府也與全球盟友從研究到出口管制進行合作,遏止中國大陸取得硬體、數據、軟體、人才;而美國企業為該國取得技術戰略優勢來源,除NVIDIA、微軟、Meta、Google等AI巨頭外,馬斯克的xAI也推出自家語言模型Grok準備進軍市場,甚至近期連蘋果都推出ReALM模型來挑戰OpenAI 的GPT-4,龐大應用場域與資料量讓語言模型百家爭鳴,吸引更多創新者加入,是美國維持戰場優勢的原因。
中國大陸的作法則是由國家來定義語言模型的使用,例如北京於二○二三年四月針對生成式人工智慧的開發與部署提出新規則,要求「使用生成式人工智慧產生的內容應體現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不得煽動顛覆國家主權或顛覆社會主義制度」,可看出中國大陸擔心的是不符合北京認可的立場的資料輸出結果;另外,語言模型也被視為中國大陸進行外宣的工具,因此可能存在訓練資料量受限,以及審查制度造成具特定偏見的扭曲模型帶來資金與人才的流失,被視為與美國競爭處於不利的原因之一。
歐盟善用法規建立銅牆鐵壁
歐盟在人工智慧方面發展較美中緩慢,主要因為人工智慧公司數量、資金投入皆少於美中,且規模較小,但歐盟的《人工智慧法案》卻帶來商業和地緣政治影響,首先,歐盟擁有四‧五億居民,龐大的單一市場將影響企業佈局,而《人工智慧法案》的監管框架可能會影響企業在人工智慧的發展和採用,規範境內與境外企業在資料的取得和使用,同時需要注意人工智慧風險分級,一旦觸法,將面臨高達一千五百萬歐元或三%營收的罰款。其次,歐盟的策略在於建立法規導向的數位主權,即控制資料流並塑造人工智慧背後的設計邏輯,從源頭進行管制,同時透過OECD等國際組織輸出及法規標準,促使他國效仿,提升影響力。
處於觀望階段的國家
除上述美、中、歐三大地區外,其他國家的立場與作法或也能對大國博弈造成影響。首先是日本、荷蘭、韓國、台灣的半導體重鎮,台灣在高端半導體製造領域的主導地位尤其重要:生產全球六十八%的半導體,以及先進人工智慧應用所需九十%的尖端半導體,因此,台灣業者的佈局無形中也將影響國際關係走向;而荷蘭則是美、中爭相遊說的對象,特別是美國希望EUV對中出口作出限制,而中國大陸則是積極提前下單因應,未來荷蘭的方向也動見觀瞻,日韓近期則透過政府政策引導佈局人工智慧與半導體發展,無論是外資或是扶植當地企業皆是,韓國的「K半導體戰略」或是日本的Rapidus聯盟作法都可見一斑。其他如全球最多人口的印度、東南亞,以及近期主權基金相當活躍的中東國家,都是未來潛在參與人工智慧競爭的利害關係人。
事實上是,當全球都認知到人工智慧的潛力,而當前又有民主與極權的意識形態競爭時,硬體、數據、軟體、人才、資金的流向,都將重塑國際關係的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