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綜合財經

傳統產業面臨挑戰與困境  需轉型創造新的藍海

文/李振麟

科技文明帶動全球經濟成長,隨著製造業生產技術持續進步,科技文明工業化時代來臨,無論是「生產分工」、「市場流通」、「資本技術」都相互關聯,在全球製造業發展趨勢下,對於長年以來所建立的勞力密集傳統產業,造成一定程度上的衝擊影響。

世界工商環境,面臨美國、歐盟與中國大陸等科技技術蓬勃發展,原本所依賴的勞力密集傳產製造業,所生產出來的低廉商品,面臨被科技商品取代的危機,逐漸喪失原本的市場優勢。

尤其是跨國性量販店大量崛起,更是驅趕了傳統的經營店面,成為壓倒傳統產業的最後一根稻草。如今傳產的市場競爭力面臨弱化危機,不僅公司營運的成長動能逐漸趨緩,雇員薪資也出現停滯現象,結構性的勞工失業與人口外移等社會問題層出不窮。

傳統製造業面對科技潮流衝擊,往往是選擇性將工廠轉移至「勞工」與「土地」成本更為低廉的國家,以尋求貿易出路,維持相對營利。然而,當這個區域的經濟成長繁華帶動,經營成本又將逐漸上揚,導致低廉的優勢條件逐漸喪失,企業也再次回到同樣困境,必須持續尋找下一個工作圈,如此情況是不斷地反覆循環惡化下去。今日唯有面對問題核心,抹去低廉勞工成本以及低價競爭的傳統思維,才能找出新的營運模式,找到新的生存出路。

何謂傳統產業?

市場將傳統產業歸類為「勞力密集製造業」、「農、林、漁、牧業」、「服務業」等三大區塊。概括而言,傳統製造業的基本型態,就是「高度勞力密集工業」,主要包括鋼鐵、建築、紡織、食品加工、印刷造紙、化學製品、煤炭、電力、塑膠、化學製品,以及其它基本金屬與非金屬等製造業,長年以來,傳統製造業對於國家的經濟發展,一直都有著重大貢獻,缺一不可。

台灣經濟的成長動能,主要集中在製造業,其中又以「半導體」、「資訊電子電機」等產業為主要根基,國家的經濟稅收,乃是仰賴於「出口貿易」,「製造業」自然成為最重要的財經收入來源。如今傳統產業面臨「土地」、「勞工」與「水電」成本高漲的不利因素,造成營運成長動能不足,陷於停滯困境。傳統產業到底要如何與新世代科技產業並存,成為傳產最重要的議題。要如何藉由研發創新來打開商業契機,推動企業文化轉型、技術革新,並引導新的智慧技能投入應用,推動傳產與創新產業相接軌,成為今日最主要的探討議題。

傳統產業面臨的困境

長年以來,傳統產業的經營模式皆以「低廉成本」來維繫市場競爭力,因此擁有龐大低廉的勞動力新興國家,自然受到傳統產業的青睞。然而當各國經濟走向高度發展之際,傳統產業再度面臨勞工與生產成本上升。同時,當地的環保意識抬頭,部分供應鏈也陷於被迫關廠與外移的危機,傳產的生產鏈將遭遇到斷鏈衝擊,相對也影響到既定的出口貿易。

商品與銷售通路呈現多元化,傳統產業在升級轉型不易下,就很容易被高度取代、以及銷售通路陷於窒礙難行狀況,導致公司經營困難,即使想將成本壓低,甚至於犧牲本身的利潤與同業競爭,最終也只能在惡劣環境中,找出一個不用削價太多的競爭方案,即使是專業的市場行銷政策,甚至於政府部門的資金與人才輔導方案,成效上的助益也略顯有限。

傳統產業遇到的問題

一、長年採用低廉的商品行銷策略,結果遭遇到價位更低的東南亞代工取代,惡性削價競爭下,削減了傳統產業的營運根基,同樣斷送了投資者的信心。

二、傳統製造業的薪資雖然比服務業高,但仍無法有效吸引年輕人投入,因為外界對於這類工作環境,所呈現出來的辛苦、骯髒與危險,已有既定的心理印象,卻沒有適度地去改善。

三、惡性削價競爭下,讓消費者有更多選擇權,卻無形抹煞了產品本身的優良價值與特性,最終「成本」變成了行銷搶訂單的唯一手段。

四、缺乏經營理念上的正確觀念,沒有適當的專業技術人才與設備,不斷陷於成本競爭上的惡性循環,如此一成不變的市場經營模式,最終將走向淘汰關門的命運。

延伸閱讀

Back to top butt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