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生活社會綜合醫療

日常歧視如病毒  65%民眾受影響

對民眾心理健康造成影響的「日常歧視」,常被忽視。根據「2024日常歧視大調查」發現,52%的人表示從未聽說過日常歧視一詞,經說明後,有65%的民眾表示曾經遭遇過日常歧視言語或行為,顯示日常歧視的普遍性,格外值得關注。

中華衛生心理協會與台灣吉立亞醫藥21日攜手舉行記者會,發布「2024日常歧視大調查暨應對指南」及趣味互動線上遊戲,呼籲大眾重視日常歧視的影響。中華心理衛生協會常務理事丘彥南醫師、吉立亞醫藥總經理Cathy Su,以及衛生福利部心理健康司專門委員洪嘉璣、奧運國手連珍羚及吳佳穎等出席記者會,共同呼籲透過「察覺、溝通、反思」三招杜絕日常歧視,共創友善環境。

吉立亞醫藥攜手中華心理衛生協會呼籲「察覺、溝通、反思」,共創友善環境。主辦單位/提供

日常歧視(microaggression)又稱為「微歧視」,常被誤以為是微小或不嚴重的歧視。事實上,它是潛藏於日常生活的言語與行為,看似無意卻隱藏刻板印象或偏見,對特定人造成傷害。這項針對18歲以上、1000位民眾所做的調查發現,52%的人表示從未聽說過日常歧視一詞,顯示民眾對此缺乏了解且無察覺。丘彥南醫師表示,日常歧視在生活中無所不在,許多人認為只是開個小玩笑,但已無意間刺傷了他人。

丘彥南醫師表示,日常歧視在生活中無所不在。

問卷透過觀念題與情境題反覆驗證民眾對不同議題的認知,發現性別及學歷最容易出現日常歧視。例如,認同「不應單以學歷來評斷個人成就」、「不應以性別評斷他人是否擅長某種技能」的民眾中,僅有50.8%及41.6%能完整分辨「前面那台車一直亂踩煞車,八成是女生在開車」、「再不好好讀書,以後就找不到好工作」等情境題是日常歧視的對話。丘彥南醫師解釋,日常歧視與我們承襲的家庭、教育、社會觀念息息相關,因此時常讓人防不勝防,許多下意識表現出的言行都多少含有歧視成分。

調查顯示,65%民眾表示曾遭遇過日常歧視言語或行為對待,其中,職場與家庭更值得注意。日常歧視分為口語、行為(如對著照顧者講話而非對身障者本人)以及環境(如問卷上僅提供二元性別選項)等。調查發現,在解釋日常歧視後,有半數民眾承認曾對他人表現出日常歧視言語或行為,其中朋友的聚會、對話,最常發生日常歧視,所謂的「互虧」很可能會冒犯甚至傷害他人。

丘彥南醫師進一步表示,臨床上常見學生因日常歧視而遭同儕霸凌或師長不當對待,導致身心症狀加劇。還有不少家長因擔心孩子被貼上負面標籤,而沒有及時讓有學習困難、注意力缺損、過動等症狀,或溝通及社交障礙的孩童接受正式評估後的特教心理輔導。

Cathy Su總經理表示,「日常歧視」就像是「人心的病毒」,吉立亞醫藥長期深耕抗病毒領域,了解歧視與污名所帶來的負面影響。希望透過此次活動拋磚引玉,讓更多人重視日常歧視問題,對台灣社會帶來正向改變,從心理到疾病,打造健康台灣。

台灣吉立亞醫藥總經理Cathy Su希望更多人重視日常歧視的問題。

洪嘉璣專委則表示,衛福部持續推動「15-45歲青壯世代心理健康支持方案」,提供每人3次免費心理諮商,期望透過本方案鼓勵求助,去除對心理問題、心理諮商的污名。為提高心理資源的可近性,將持續與22縣市合作,佈建社區心理衛生中心,目前已建置51處,目標2025年達71處。

洪嘉璣專委表示,衛福部持續推動「15-45歲青壯世代心理健康支持方案」。

日常歧視恐導致壓力和焦慮的情緒,不少奧運國手自小就得對抗性別與職業所帶來的日常歧視。三度征戰奧運的柔道女王連珍羚及射擊選手吳佳穎都表示,她們從小經常聽到「頭腦簡單,四肢發達才會去當運動員」或「體育生沒有出息」等聲音,甚至因運動細胞較發達而被老師形容為「男人婆」。

柔道女王連珍羚及射擊甜心吳佳穎共同呼籲終結日常歧視,共創友善環境。

延伸閱讀

Back to top butt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