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社會科技綜合醫療

防治腦中風  高明見博士推AI篩檢

by 有故事 編輯部 2024-08-24

腦中風已列為台灣前三大死因之一。台灣大學醫學院名譽教授、腦血管疾病防治基金會董事長高明見博士指出,一旦發生中風,約七成患者無法恢復原本工作能力,四成需依賴輪椅代步,兩成則終生依賴他人照顧。雖然腦中風多為突發事件,但發作前常有徵兆,故可透過預防措施加以避免。

高明見博士並指出,導致中風的兩大隱形殺手分別是心律不整引發的心房顫動及頸動脈硬化狹窄病變,這些情況都可以透過早期篩檢和治療加以預防和控制。

高明見博士透過衛教演講,積極推動「AI在中風預防篩檢之運用」。高明見/提供

根據全球統計,每六秒鐘就有一人罹患中風,每年約有1500萬人中風,其中600萬人死亡,500萬人因此產生身心障礙。在台灣,每18分鐘就有一人發生中風,每年約有三萬人中風,死亡人數超過一萬三千人,平均每六人中就有一人終其一生會經歷中風。面對這一嚴峻現狀,高明見博士積極推動「AI在中風預防篩檢之運用」及「AI中風預防衛教演講暨篩檢」等活動,致力於提升公眾對中風防治的認識與了解。

高明見博士在大慈山萬緣寺主持中風預防的講座暨篩檢活動。高明見/提供

近期,高明見博士主持了兩場中風預防的講座暨篩檢活動。首場活動於2024年8月15日在大慈山萬緣寺舉行,篩檢項目包括自律神經心率變異性篩檢(HRV)及血管阻塞篩檢。第二場則於2024年8月22日在靈巖山寺舉行,篩檢內容相同。這兩場活動由財團法人腦血管疾病防治基金會主辦,深禾醫學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協辦,並獲得財團法人台中市佛教淨心慈善基金會的贊助。

在講座中,高明見博士強調,儘管腦中風的危害廣為人知,但根據衛福部近年來的統計資料顯示,腦中風的發生率及其造成的殘障程度並未明顯降低。因此,推廣民眾對中風防治常識的認識尤為重要。他指出,加強中風預防篩查,利用AI技術進行心房顫動和頸動脈狹窄的篩檢,能夠提前發現中風高風險群,並進行有效的管理和治療,從而降低中風的發生率及致殘率,提升中風患者的康復機會,並減輕家庭、社會及國家醫療資源的負擔。

利用AI技術進行心房顫動和頸動脈狹窄的篩檢,能夠提前發現中風高風險群,並做有效的管理和治療。高明見/提供

高明見博士表示,非侵入性的心率變異性檢測可以提供客觀數據,顯示個人身心健康狀態,為改善身心失衡提供參考依據。醫師亦可根據個別檢測結果進行分析評估,作為進一步診治的參考,從而更有效地預防中風的發生。

隨著AI技術在醫療領域的應用日益廣泛,高明見博士期待透過科技力量,推動中風防治工作的進步,降低中風對個人及社會的影響。

延伸閱讀

Back to top butt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