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陳錦稷
賴清德總統提出五大策略推動淨零轉型,並啟動第二次能源轉型,建立智慧共享的綠能戰略,加速地熱、氫能、生質能和海洋能等再生能源開發,建立低碳能源新結構。過去八年,台灣能源轉型腳步持續推進,也取得了顯著的成就,特別是再生能源的發展,逐步擺脫對核能和化石燃料的高度依賴,並成功讓本土的能源產業、相關供應鏈隨之蓬勃發展。第二次能源轉型這一步至關重要,必須好好堅定政策方向,且必須有不走回頭路的政策決心。
自二○一一年日本發生311地震引發的核災震驚全世界,這事件也影響台灣能源政策走向。日本地震後引發的核災陰影,讓同樣身處地震帶的台灣社會,展開了對核能安全議題的深刻思考,最後終於修訂了電業法,宣示將核能發電設備於二○二五年以前全部停止運轉。雖然後來因公民投票結果廢止,但行政院宣告非核家園目標不變,只是取消了期程。「非核家園」最大的意義,在於奠定了後續能源轉型的重要基礎。
為了達到非核家園目標,台灣積極展開了能源轉型政策,政府推動再生能源發展,並以二○二五年太陽光電裝置20GW及離岸風電裝置5.6GW作為再生能源設置的推動目標。台灣能源轉型政策方向確立為「非核、展綠、增氣、減煤」。根據經濟部統計,二○一六年至二○二四年第二季,台灣再生能源的裝機容量已經從不到5GW增至20GW,天然氣的發電比例從三十一•五%提升至四十一%,而燃煤發電比例則從四十五•九%降至四十%以下,能源的結構已經有了顯著的改變。
政府強力推動能源轉型的政策決心,帶來台灣再生能源產業的快速發展,這也為淨零轉型奠定重要的基礎。根據經濟部能源署資料,二○二三年發電量占比中,再生能源達九•四七%,超過核能的六•三一%。與二○二二年相較,二○二三年再生能源總裝置容量增加了3,784MW,主要是風電增加1,093MW、光電增加2,694MW。
太陽能產業與離岸風力發電產業自二○一六年迅速崛起,從二○一六年的1.4GW迅速成長至二○二四年的12GW,成長將近9倍,提升再生能源在台灣能源結構中的比重,也使台灣成為亞太地區太陽能發展的領先者。台灣在太陽能發電的發展,不但減少了對化石燃料的依賴,推動能源轉型,更促進太陽能產業的發展,包括上游的太陽能電池與模組製造,再到下游的系統集成與安裝服務,形成完整的產業供應鏈。尤其在太陽能電池模組的生產,台灣更已成為全球主要製造供應國,在技術與製造能力上具有競爭力。
而再生能源發展的另一大支柱來自於風力發電,台灣在風力發電的快速發展不僅增加再生能源的電力供給,更讓台灣在海事工程、鋼鐵產業,與電機電纜相關產業有了更強勁的發展動能。台灣原本即擁有得天獨厚的離岸風場,政府自二○一六年起推動離岸風電,並具體設立風場開發專區,提供購電優惠,成功吸引國際大型的離岸風場開發商如沃旭能源(Ørsted)、哥本哈根基礎建設基金(CIP)、科里歐(Corio)、德能英華威(Enervest)積極參與台灣風場的開發。這些開發商的投資,不僅帶來先進的技術與管理經驗,也加速台灣風電產業的本地化,帶來整體離岸風電產業供應鏈的發展。隨著國際開發商在台灣離岸風場的投入,台灣風電設備本土化比率已超過六成,開發商如森崴、風睿在國內市場中逐漸佔據主導地位,更已在全球市場中展現強大競爭力。
奠定在過去能源轉型的基礎之上,台灣開始邁入「第二次能源轉型」階段,政府計劃到二○三○年增加3GW的儲能容量,並推動探索氫能與儲能技術的發展,預計到二○三五年時將建設10GW的氫能發電量。跨國能源合作也將是未來的重點,台灣應發揮地理優勢與產業技術實力,積極參與亞太能源合作,創造地緣政治中的實力。
雖然過去八年已經全力發展再生能源,但淨零減碳更快速成為全球發展趨勢,過去高度依賴出口的台灣產業對綠電與潔淨能源的需求正快速上升。於此同時,重啟核電的聲浪再起,一旦核能重啟,政府對再生能源的政策決心將大打折扣,對再生能源發展的積極性將受到嚴重的影響。
新建、重啟,或延役,以核電來降低電價的結果,勢必拖累再生能源的發展,減少產業對節能設備的投資。為確保台灣在全球能源轉型中的領先地位,政府應堅持推動再生能源發展,貫策完成「二次能源轉型」的政策堅持,台灣才能在全球綠色經濟中保持競爭力,並實現能源自主安全發展的國家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