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錢逢鳴
![](https://i0.wp.com/readfi.news/wp-content/uploads/2025/02/348570787_801138717799708_4000097968399646220_n.webp?resize=708%2C708&ssl=1)
在美國宣布對TikTok實施「不賣就禁」的法令後,這家擁有逾十億用戶的社交媒體巨頭原本宣布將暫停美國服務,但不到二十四小時,剛就任的美國總統川普便官方宣佈,將通過行政命令延後該法的實施日期至九十天,並在這期間尋找解決方案讓TikTok能在美國運作。
美國政府對TikTok的禁令主要基於國家安全考量。美方擔憂TikTok母公司字節跳動(ByteDance)與中國大陸政府的關係,可能導致美國用戶數據外洩或被用於大規模監控。對於台灣來說,類似的擔憂同樣存在,台灣長期面對中國大陸在經濟、軍事及數據戰方面的壓力,如果TikTok被證實是北京用來滲透或操控輿論的工具,對台灣民主社會的影響可能不亞於美國。
台灣在科技政策上往往需要在美中競爭之間謹慎拿捏平衡。不過,TikTok的情境較為複雜,若台灣參考美國禁令,可能引發對內容創作產業的重大衝擊,TikTok在台灣擁有數百萬活躍用戶,其中包括大量依賴平台賺取收入的創作者與小型商家,全面禁用也可能削弱台灣的數位經濟活力,並迫使創作者轉向其他平台,如Instagram Reels或YouTube Shorts。
同時,禁令也可能引發年輕族群的不滿,TikTok已成為台灣Z世代與千禧世代的文化交流空間,從音樂到政治議題都在這個平台上引發熱烈討論,封鎖TikTok可能被部分人視為政府對網絡自由的干涉,對公共輿論造成負面影響。
儘管有明顯的安全隱患,台灣是否可能採取禁令仍取決於政府對風險的評估。首先,台灣的法律框架與美國不盡相同,是否允許此類全面封鎖存在爭議,目前《國家安全法》與《個人資料保護法》尚未明確涵蓋此類數位平台的規範。其次,台灣企業與學界對TikTok的態度也將影響政府決策,許多企業已將TikTok視為品牌行銷的重要工具,完全封禁可能影響企業的全球競爭力,學界則可能強調建立透明且科學化的數據安全檢測機制,而非單純依賴政治考量。
台灣或許不會完全照搬美國模式,而是選擇更具靈活性的做法。例如,政府可以加強對TikTok數據流向的監控,或要求平台提供透明化的數據存儲與管理流程。另一種可能性是引入「分區審查」機制,針對不同應用場景進行差異化管理。例如,針對教育機構與關鍵基礎設施、公部門等限制使用,但允許一般民眾自由選擇,從而降低全面禁令的社會成本。
![](https://i0.wp.com/readfi.news/wp-content/uploads/2025/02/%E9%8C%A2%E9%80%A2%E9%B3%B4_1.jpg?resize=708%2C531&ssl=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