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動車市場發展熱絡 各大品牌競爭趨向白熱化
文/李振麟

近年來全球汽車各大國際品牌相繼投入電動車市場,帶動車市呈現一片熱絡景象,目前全球主要車市排名依序為中國大陸、美國以及日本。在中國大陸與新興國家的汽車品牌相繼崛起及政府強力政策推動,加上業者市場行銷策略運用下,導致惡性競爭日益猖獗,全球電動車產業自此陷入嚴峻的「割喉戰」。
疫情解封初期,本受制於「晶片供應瓶頸」而逐漸緩和的電動車產業,經過去庫存化成效,帶來訂單逐漸釋出,然而汽車業界卻逆勢加速回補更多庫存量,在各方皆無視早已超額而持續補貨下,嚴重影響到原本去庫存化的時程規劃,最終導致全球庫存爆增,而陷於警戒邊緣。
依美國、中國大陸以及歐洲三大車市銷量數據分析,中國大陸市場恢復速度最快,甚至於超越疫情前的銷量紀錄,美國市場則緊跟在後,歐洲市場則受到戰事紛擾因素而較為緩慢,後續加上中國大陸的補貼政策刺激下,帶動更多的低價電動車投入市場,嚴重影響到正待去庫存化的歐、美、日車輛,造成全球汽車產業陷入更沉重難解的滯銷問題。
電動車是以電池為主要的儲能動力來源,並藉以馬達來驅策運行,目前代表的各式動力車型如,電動汽車(Tesla 特斯拉)、電動機車(Gogoro睿能創意)以及電動腳踏車等。電動車可分為三大製造領域,其分別為電機、電池以及汽機車。在零組件部分,則以電池系統的比率最高,約四十%至五十%,其次則為驅動系統比率,約十五%至二十%,最後則是為車身以及底盤部分,約占十六%至十八%等,其三大系統總合約占整體車子的八成。

中國大陸電動車在補貼政策下 刺激出口貿易
儘管中國大陸各項產業狀況不佳,但電動車品牌,如「比亞迪BYT Auto」、「理想 LiAuto」、「蔚來NIO」 與「小鵬XPeng Motors」等主流品牌,卻扮演起驅動中國大陸經濟成長的關鍵力量。經由中央政策推動,如「高度補貼」、「汰舊換新」、「購買稅遞減」以及「車貸監管鬆綁」等,帶動本土電動車有了更多研發創新資源,進而將大量的廉價電動車品牌,推向海內外市場。
在各式電動車品牌相繼競爭於國際市場,中國大陸電動車踴躍推向外銷出口,也寫下高達三千多萬量的歷史成績單,足以重新洗刷全球汽車產業版圖,也為後疫時代的全球製造業,包含「汽車板金壓延」、「零配件鍛造與鑄造」、「鋰電池」、「電氣機械」以及「電子通訊」等上、中、下游產業供應鏈,注入了數劑強心針。
然而各大品牌在無限制的過度開發下,也造成產能過剩警鳴。各家車商為求營運生機,進而展開更激烈的價格廝殺戰,不僅讓汽車產業前景蒙上一層陰影,也嚴重影響到各大品牌的營運收益,當車企基本的生存危機亮起,勢必展開無情的你爭我奪割喉廝殺戰。尤其是受到優惠政策補助,充電樁等基礎設施普及化,以及消費者接受意願逐漸提升等條件下,驅使更多的中製廉價品牌投入市場。近年來中國大陸車企瘋狂搶市下,全球汽車製造業龍頭,如「豐田Toyota」、「大眾VolksWagen」、「現代Honda」等,皆面臨惡性競爭下的滯銷命運。
全球汽車產業版圖出現新變化
亞洲市場銷量明顯增長,主要來自於龐大的中國大陸市場消費。然而在二○二二年八月間,同時在美國簽署通過了「降低通膨法案(IRA)」,不僅給予消費者購買電動車的抵稅優惠,也促使歐美車商供應鏈轉移至北美投資設廠,同步造就北美市場的電動車產量持續增加,其年銷售量也高達一六○多萬輛的倍數成長,逼近五十%以上。

在歐洲地區,除了補貼政策外,傳統車廠也積極調整商業模式,嘗試與中國大陸車廠以及電池廠合作,歐洲電動車銷售量因此出現明顯增長。全球電動車版圖逐漸改變,無論是巴西、澳洲、印度、泰國、土耳其等新興國家,都擁有龐大的消費族群,成為業界爭相追求的焦點。
各國的政策驅使電動車產業逐漸朝向在地化發展,美國方面以通過「IRA法案」,也就是提供最高金額七五○○美元(約新臺幣二十四萬元)的稅額減免來購買電動車,同時在去中化政策下,更進一步管制電池零件以及原料,禁止使用中國大陸零件與關鍵性原料,必須在美國或盟友國進行提煉、加工與製造。
歐盟方面,則提出「Fit for 55」綠能環境配套,制定汽車二氧化碳排放標準,增訂綠能新法規,並設定二○三○至二○三四年間,新車的二氧化碳排放量要減少五十五%,以及新輕型貨車減少五十%排碳量,推動電動車產業朝向「全球在地化」趨勢前進。
另一方面,電動車的功能型態也有所改變,中國大陸在政府政策輔導下,促使製造業投入研發新車款,提供消費者更多的品牌與價格選擇,大幅降低電動車以及傳統燃油車間的比較價差,電動車在功能設計使用上,也朝向以「混合動力」性能為主。

電動車電力供給方式與比例不同,可分為:
純電動車BEV
也就是完全依賴車載「蓄電池組」為供電產生,其車體沒有引擎、油箱、也不再去考慮進氣以及排氣系統,加上車輛本身並不會排放廢氣,因此不用擔心空氣污染。近年來許多車廠都研發推出「BEV 純電動車」,如賓士、BMW、Lexus、Toyota等品牌。目前全球純電動車BEV銷售品牌,「特斯拉 Telsa」仍居全球第一,「比亞迪BEV」第二位、「福斯汽車集團Mini」則佔據第三位,然而第四位與第五位,則分別由新興起來的「上汽汽車SAIC集團」與「廣汽汽車Guangzhou Auto集團」所取代。
混合動力車HEV
結合「內燃機」以及「電動馬達」來驅駛行動,經由行駛過程中的能量回收(Regenerative Braking)以及內燃機發電來充電。「HEV車型」完全無需外部充電、而是藉由「內燃機」以及「電動馬達」來驅策,提高燃油效率以及減少氣體排放,如Honda、本田、豐田等品牌。
插電式混合動力車PHEV
是一種混合動力電動載具,其主要的特徵在於除了車體載入電池以外,還可經由車上「內燃機」所驅動的發電機充電,也可以由電纜線插入外部「充電樁」等設備為蓄電池充電,如豐田Toyota、福特Ford以及斯特蘭蒂斯Stellantis等汽車巨頭,皆已擴大PHEV生產線。
增程式電動車REEV,以及燃料與太陽能電池車等多種類型
其可視為串聯式油電混合車(Series Hybrid Electric Vehicle, SHEV)的一種,主要採以「電動馬達」來驅動車輛,並可搭配「汽油」或「柴油」引擎設備來驅動發電機對電池充電,以延長電動車行駛里程,如南韓現代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