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陳錦稷

台積電董事長魏哲家與美國總統川普在白宮宣布一千億美元(約新台幣三‧三兆)投資計劃,台積電在美國預計將再蓋三座晶圓代工廠、兩座先進封測廠和一座研發中心。這是川普美國半導體復興計劃的一大進展,卻引起台灣對國家安全、先進技術與人才外流的質疑。
白宮記者會後三天,魏哲家與賴清德總統召開記者會,澄清台積電不會變成「美積電」。魏哲家說明台積電仍將在台灣投資十一座先進製程的晶圓代工廠,且研發人才多數仍然都在台灣,言下之意,台灣仍具有「護國神山」優勢。賴清德總統親自澄清,台積電赴美投資並沒有美方壓力,投資決定並非被迫。近年來半導體逐漸成為地緣政治兵家必爭的戰略產業。川普就任以來,動輒以加徵關稅讓貿易對手充滿壓力,台積電美國投資案只能說暫時過關,後續是否要接手英特爾分拆事業,或是川普是否仍會對晶片課稅,都還有很高的政經風險,不容大意。
台積電在全球晶圓代工市佔近七成,先進製程更高達九成,台積電宣布在美國加碼投資,除了符合川普「讓美國再次偉大」的政策目標外,更代表台美關係從傳統的政治、經濟的戰略層面,開始延伸走向高科技領域的深入合作。而台積電赴美設立的研發中心,主要以提供廠區生產流程改善的技術支援為主,魏哲家澄清若台積電研發總人數是一萬人,這座在美國的研發中心大約只有一千人的規模,「真正的研發」仍然在台灣,不會有「核心技術流失」的疑慮。
魏哲家更強調,雖然在美國有設廠規劃,但台灣今年也將展開十一條產線的興建計劃。新產線預料將分布於新竹寶山、中科、南科、高雄,也包括嘉義正在興建的先進CoWos封裝廠。這些廠區將涵蓋2奈米到1.4奈米,以及最先進的A16埃米製程,以滿足未來全球對先進製程晶片的需求,台灣的生產規模佔台積電總產量高達七成以上,重要基地的地位難以撼動。
由於亞歷桑那的設廠計劃包括2奈米的先進製程,有人擔心核心技術將落入美國手中。若深入了解台積電的設廠模式,就會發現其實是杞人憂天,因任何新製程都會在台灣先量產穩定後才會轉移到美國工廠生產,從新製程的先導,到移往海外製造,至少需要二到三年。無論技術如何進展,美國始終比台灣晚了三年,只要台灣的技術研發不斷創新,任何海外設廠計畫都將與政府對外投資審議所期待的落後一個世代,即所謂「N-1」原則不謀而合。只要台積電持續維持獨立經營模式,能在台美之間做跨國的產能調派,先進技術不會有對外流失問題。
魏哲家強調台積電始終將客戶需求擺在最重要位置,赴美設廠主要在滿足蘋果、輝達、AMD、高通等美國客戶需求。這也是為下一波AI浪潮下的高階晶片需求做準備,可預見美國廠將提供美國次世代AI需求的解決方案,產品內容會與台灣負責提供全球消費性電子的需求有所不同。且AI特殊需求龐大,產能利用率或是良率能維持高水準以上,台積電只要保持先進製程的領先優勢,就會具有絕對的定價能力,將生產成本轉嫁給有客製化需求的美國客戶。
台積電赴美投資符合川普讓美國製造業再次復興的呼籲,符合美國在地緣政治下的半導體供應鏈安全與韌性的政策需求,但台積電是否就此完全擺脫晶片課稅或是被期待「拯救英特爾」的燙手山芋,仍在未定之天。陳立武就任英特爾執行長之後的經營計畫,是否持續推動晶圓生產的拆分計畫值得再觀察。此外白宮記者會上,魏哲家、川普與商務部長Howard Lutnick之外的David Sacks也是關鍵人物。尤其是美國安會尚未在體制內與川普總統磨合出決策模式之前,川普任命的白宮AI與加密貨幣沙皇對川普的半導體決策具有絕對的影響力。
台積電赴美不僅是自身的全球佈局戰略,更是一場台灣半導體供應鏈的「長征」。不同於過去,台灣半導體高度集中於國內,形成完整供應鏈,當全球主要經濟體開始強調半導體本土生產的供應鏈安全時,台灣企業若不主動出擊,將面臨市占率萎縮的風險。隨台積電全球擴張,周邊的設備商、材料供應商、封裝測試等關聯企業,也將隨之進軍海外,讓台灣半導體擴大全球版圖,穩固台灣在全球半導體供應鏈中的影響力。
近年來,台積電持續不斷調整全球佈局對策以適應地緣政治的快速變化。在美、歐和日本擴張產能,除回應客戶需求外,更是對全球供應鏈重組的精準回應,有效應對充滿政經風險的全球市場。在地緣政治的大國博弈中,台積電是洞燭機先的「棋手」,策略靈活面對變局,把握契機爭取最佳位置,也為台灣在全球科技產業中的地位寫下新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