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時事財經

美中脫鉤效應:台灣的非紅供應鏈機遇

文/陳錦稷

本文作者陳錦稷

美國總統川普宣佈「對等關稅」,對不同進口國採取不同稅率,消息一出震撼全球金融市場,川普所謂「解放日」淪為全球「股災日」,無論美股、台股都經歷雲霄飛車一般的震盪,實體經濟因全球生產供應鏈大亂而出現衰退疑慮。

川普2.0戰略輪廓浮現,從關稅戰到振興製造業,從美元貶值到強迫各國換購百年期美債。面對全球經濟變局,台灣除爭取與美磋商外,也要防止中國大陸產品洗產地,調整國際供應鏈生產佈局。若美中持續互課高關稅,雙方供應鏈將徹底脫鉤分流,台灣產業對美中的供應鏈也勢必隨之分流,對美出口部門將發展出「非紅供應鏈」,或許這是台灣國際供應鏈重組中的戰略契機。

川普「對等關稅」,引起全球股災,美股三大指數全面重挫,道瓊暴跌近一七○○點,S&P500與那斯達克分別重挫近五%與六%。台灣也幾乎所有股票都跌停,加權指數當天跌掉二○六六點,跌幅近最高限制的十%,連跌三天後,因川普宣布關稅延後實施而反彈,短短四個交易日,加權指數歷經史上最大跌點與最大漲點。金融市場隨關税不確定因素,業主暫停下單,供應商也因關稅負擔不確定而暫停接單,供應鏈緊縮,生產端紊亂,加重實體經濟衰退疑慮。

金融市場恐慌,交易秩序大亂,美債殖利率短期內飆高,差點釀成金融風暴,川普不得不宣布除對中之外,關稅政策延後九十天實施,讓各國有時間跟美國談判。美十年期公債殖利率一周內上升超過五十個基本點,創下二十多年來最大漲幅。債券價格與殖利率呈反向關係,殖利率急升、債券價格暴跌。雖然川普宣布延後實施關稅後,金融市場逐步回穩跡象,但恐慌氛圍仍然未消,畢竟川普的平衡關稅政策只是延緩上路,並非就此取消。

川普宣布對等關稅後,受關稅影響國家紛紛向美方提出談判要求。台灣也在第一時間表達談判意願,並提出從零關稅談起的呼籲,並願意增加對美進口與投資;日本首相石破茂公開表示願親赴華府與川普面談爭取豁免;韓國、印度、墨西哥等國也陸續釋出讓利訊號。

只有中國大陸強硬嗆聲放話「奉陪到底」,原本川普宣佈對中國大陸商品課徵三十四%平衡關稅,並要求不得報復,否則會再提高。但中國大陸政府提出一系列反制措施,包括對美國進口品加徵三十四%關稅,限制稀土出口,發起對特定美企反傾銷或反獨占調查,列入出口管制或不可靠實體清單。白宮進一步反制中國大陸的報復,將對中關稅上調至一二五%,中方也再次對應提高對美關稅為一二五%,並表示以此高關稅水準,美國輸往中國大陸商品已無市場接受可能性,中方不再理會美方後續對中輸美商品繼續加徵關稅,美對中部份商品甚至將關稅調高至二四五%。

除了中美捉對廝殺,其他國家至少有九十天的喘息,但一份去年十一月發表的文章卻又成為討論焦點,從對等關稅架構、復興製造業、美元貶值,要求各國購買百年期美債的想法,儼然是川普一系列經濟政策的戰略指導方針。篇名為《重塑全球貿易體系使用者指南》文章,出自川普現任首席經濟學家史蒂芬.米蘭(Stephen Miran),該文清楚展現川普的經濟戰略。

米蘭在文章引用經濟學著名的「特里芬困境」,指出美國經濟失衡的根本癥結在於美元承擔作為全球央行儲備貨幣,造成各國對美元貨幣的過度依賴,美元價值長期處於被高估狀態,導致美國產品失去公平的出口競爭力,製造業必然外移,貿易赤字也成為結構性宿命。為了改變現況重振製造業,米蘭主張透過對等關稅打破長期貿易順差國家的出口優勢,搭配美元溫和貶值與資本帳控管,引導資金回流本土、產業回到國內,重建中產階級與工業核心。除提高關稅外,米蘭更建議仿照「布列頓森林協議」與「廣場協議」等貨幣協議架構,要求各國簽署「海湖莊園協議」,將手中短期美債轉換成百年期美債,達到實質降低美國債務負擔,又能穩定債市,達到美元貶值目的。米蘭更主張美國長期提供安全保障應該要收費,針對不願配合該政策國家,將排除在「美國安全保護傘」之外,各國必須為美國提供的安全自己買單。

轉換為美國百年零息債說法,被我央行總裁楊金龍形容為相當於美國政府倒債。如果美債倒債違約,對全球金融市場將是非常危險的事,畢竟美國公債價格是各種金融商品定價基礎。對台灣而言,川普課徵關稅帶來的挑戰,台灣除應主動爭取協商外,也應防堵中國大陸產品經台灣洗產地再出口的漏洞。若美中隨高關稅而供應鏈逐漸脫鉤分流,台灣希望成為經濟日不落國,要思考美中帶來國際供應鏈重組契機下,對美發展非紅色供應鏈的戰略機遇。

延伸閱讀

Back to top butt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