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邱立崴 圖/忠泰建設

近年來,台灣房地產市場經歷了快速的變化,從房市波動到營建成本高漲,都對建設產業帶來了強大的挑戰。在這樣的背景下,忠泰建設不僅展現了其穩健的經營實力,更積極調整發展策略,以應對市場的變局。忠泰建設不僅專注於建設本業,積極回應國際 ESG的永續趨勢,更將觸角延伸至生活與文化產業,展現對於城市發展的獨到見解與佈局。本次專訪中,我們藉由忠泰建設瞿世泉總經理與智慧人居產業促進會辛建民會長的對談,深入了解忠泰建設的發展策略與未來佈局,探討其如何以創新思維,打造更美好的城市生活。

忠泰建設的ESG佈局:從「理念」走向「框架」
瞿總經理首先例舉在ESG方面的努力。E(環保)的部分,忠泰許多建案都已申請綠建築的標章,也持續提升相關的設計。在S(社會責任)上,參與都更計畫,推動「都市果核」都市美學計畫,舉辦過1500場以上的活動,累計超過50萬人參加;創辦了忠泰美術館,辦過20檔以上的特展,有25萬人次參觀;也有線上媒體MOT Times,觸及人數超過12萬;還有150多件公共藝術作品在社區中落地。在G(治理)方面,建立高層級永續治理委員會、重大議題設定、誠信經營與利害關係人溝通、負責任採購與供應鏈監督、定期舉辦員工教育訓練、旅遊、健康檢查、滿意度調查,並透過職安評比與獎勵機制來保障員工安全與權益。
瞿總經理表示,早在ESG成為顯學前,忠泰就認為建築應與藝術、美學結合,讓生活更有品質。只是ESG的出現讓忠泰原本的方向有更清楚的框架。談到都更,現在很多永續或綠建築都由政府推動。忠泰在雙北發展,土地資源有限,參與都市更新成為不得不的選擇。而提升居住品質,促進綠化與永續的都更本身就是符合ESG的一種形式。


綠建築與物聯網的推動策略:節能「有感」凝聚住戶
而在綠建築的推動上,忠泰積極響應政府的法規與獎勵政策;並在此基礎上自我提高標準。例如辦公大樓,忠泰的目標是以綠建築黃金級為目標,甚至挑戰鑽石級。然而在住宅案中,部分綠建築規範與住戶的實際期待仍有落差-例如如何同時兼顧開窗率、居住舒適度與節能成效。對此,忠泰持續微調設計,希望在不犧牲住戶體驗的前提下,仍能符合綠建築標準。
辛會長詢問,在推動智慧綠建築的過程中,是否有些是對購屋者、居住者確實有感的設計,對於銷售有幫助;亦問及智慧建築的核心,也就是結合科技與管理的部分。瞿總經理對此回應,節能是最能讓人有感的一件事。他舉例,忠泰把所有公設的用電,如空調、燈具,重新拉線集中至管理中心。這樣不僅可以遠端監控,也可以即時關閉無人使用的設施,大幅提升節能效率。另一方面,物業管理App的導入也提升了社區管理的效率與品質,這也實踐建築營運碳管理的優質基礎。

然而瞿總經理也強調,節能減碳以成本最小、效益最高的方式達到目的才是正道。如果一個設計需要額外耗能,那就需要檢討是否符合永續的初衷。例如為了減少熱傳導而採用電控玻璃,或者特地在家中安裝二氧化碳監測器…..等等,都是多費成本而效益低的舉措。他認為「智慧」應該是貼近人性的設計,節能導向不需要捨本逐末追求炫技。
雙方也談及物聯網在智慧居家的應用。瞿總經理表示,智慧住宅確實是一個發展方向,不過也存在不少爭議,尤其在豪宅市場。豪宅客戶普遍對資安有高度要求,擔心家中系統被外部干擾、個人隱私被蒐集,因此對物聯網較持保留態度。忠泰採取「適度電子化」策略,為住宅預留充足的電力與通訊擴充空間,確保日後可無縫升級至全屋智慧控制。基礎設計以靈活、可選、可進化為核心-住戶可依自身生活型態自由加裝或整合智慧設備;不必一次性標配所有硬體,也能避免資源浪費。如此一來,不僅滿足現階段市場對智慧功能的彈性需求,更為未來智慧家居需求的持續成長做好萬全準備。

國際永續ESG認證發展:領航台灣建築接軌國際
忠泰建設之建設開發案已連續兩年獲得國際 ESG永續評鑑「GRESB」四星等級,另一方面也導入ISO制度,瞿總經理表示,忠泰能透過這些讓公司運作更制度化、引入第三方監督,進而持續改善與落實永續發展,在面對國際投資者、金融市場時,這些評鑑也能增加可信度與融資機會。但他也坦言,由於民眾對這些國際標準並不熟悉,隨着政策及社會鼓勵綠色金融推動,GRESB與ISO的價值正快速擴散,影響力逐步被消費者感知。辛會長亦說明,智慧人居產業促進會已向多家建設公司及營造廠分享GRESB評鑑的實務效益,業界回應愈來愈熱絡,愈來愈多建商正主動評估導入。忠泰的成功經驗可望成為台灣永續建築的亮點示範,為市場注入正向循環。
瞿總經理強調,其實「綠化」、「節能」跟「永續」是不同的三件事,只是在綠建築標章制度裡面會被放在一起做評估。以忠泰來說,使用環保建材、達到節能效果是最主要的努力方向。綠化雖然受到歡迎,但台灣常有颱風,太高的樹種在不穩的基底容易被颱風吹倒,屆時清理殘局又要花費額外的成本。他認為適度、合理的綠化,維護較簡單,長期來說對社區經營更有利。反而過度為了綠化而綠化去做,其實是失敗的。
文化藝術與建築事業的結合:驅動城市美學提升
說到文化面,忠泰建設在眾多建商當中品牌形象獨樹一幟,文化氣息與質感特別的強烈。除了建設本業,還經營像「NOKE忠泰樂生活」百貨,還有「忠泰美術館」。這些生活相關產業與文化機構,當初是基於什麼樣的想法來拓展的呢?
瞿總經理表示,忠泰李彥良副董事長其實算是一個「被建築耽誤的文化人」,本身就有很深的藝術素養。所以忠泰早期在規劃設計階段,他就已經把人文藝術的元素帶進來了。李副董很鼓勵團隊向國外取經,並非是因為外國的月亮比較圓,而是不同環境下空間尺度不同,所產生對建築的思考是很有參考價值的。
忠泰也成立了「忠泰建築文化藝術基金會」來經營忠泰美術館。身為集團二代接班人的李副董還串聯了其他建商成立了「世代會」平台,把藝術和文化擴散到同業之間。

品牌信任加值都更:築起永續設計的正向循環
談到都市更新,以目前台北市為例,公辦都更案第一階段同意門檻已由90%降至75%,但瞿總經理表示,其實講幾%都沒有用,最終還是要百分百同意才行。忠泰的優勢不在於比別人更會談判,而是品牌形象有一定說服力。但其實實際交涉時,關鍵還是在利益與條件上。所以談都更並沒有什麼招式,只能一案一案慢慢突破,每個階段都會遇到不同挑戰。但他說,都更是台北不能不做的事,接軌國際永續設計理念,還是持續推動,只是要有耐心、有策略。
面對營建成本上升的壓力,身為建商龍頭的忠泰則是點滴在心頭。瞿總經理提到,忠泰常與國外建築師合作,產生的加值成本並非因為大師的設計費特別高,而是他們設計在創意、永續理念及用材上的特殊性,讓建築具備作品高度的視野與傳承的願景。長期下來,這樣的投入帶來的是實質的回饋,不論是口碑還是售價,因此讓公司更有動力繼續這樣做。
瞿總經理說,當做得越多、成效越好時,就會形成正向循環。客戶也對這個品牌有信心,因為知道忠泰不會為了省錢把一場案子搞砸。累積的經驗跟品牌價值讓消費者更相信忠泰的品質。
都市發展的有機觀:從一朵花到一片綠帶的擴散效應
最後,瞿總經理舉了忠泰建設總部的小故事,說明他眼中都市是如何發展的。
「我覺得建築是有機的。」瞿總經理說。忠泰總部大樓正在興建時,後面原本是一座舊鐵道倉庫,周邊相當的凌亂,堆放了很多廢棄物。鐵路地下化後,原本的路線成現在的市民大道,這塊地有了價值,忠泰開發時也認養了後面的道路,綠化整理周邊環境,成為一條美麗的綠帶。
「就像我們小時候讀過,一朵花改變一個房間的故事一樣。這樣的影響力其實很自然,當你在一個區域做好一件事,就會產生擴散效應。從一點變成一線,最終可能變成一片,這樣對城市就是實質的正向發展。」瞿總經理說。

結語
透過這次分享,我們得以了解忠泰建設,以有感設計應對市場的不確定性,以文化藝術為底蘊,為城市注入新的活力並對品牌價值提供動能,以國際永續GRESB評鑑替客戶取得綠色金融護照,為確保企業永續與城市共榮扎根,其經驗值得我們深思與借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