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療

孫安迪博士結合東西方醫學 踏出健康第一步

文 / 陳怡瑄

維持身體強健 更有本錢對抗病毒

孫安迪博士,是國內外知名的免疫學權威,結合了西方與東方醫學,傳統和現代療法,提倡身心靈的整體健康,不會只是頭痛醫頭,腳痛醫腳。

疫情當道,如今健康才是一生中最大的資產,如何經營健康體魄,是目前大家最迫切的課題。
孫安迪博士行醫超過四十年,曾任職於臺大醫院口腔內科主治醫師多年,更是台灣少數同時取得臺大醫學院微生物免疫學博士的跨域專家,仁心仁術,投注一生鑽研融會中西醫的健康良方,並於國際SCI等重要醫學雜誌發表超過百篇論文,蜚聲國際。

許諾此生將行醫助眾人

國父孫中山先生是孫安迪博士的表率,他景仰國父行醫濟世的胸襟與格局,古諺「上醫治國、中醫治人、下醫治病」,他國小就立志從醫,考上臺大醫學院牙醫系後,築夢踏實,更許諾「此生將行醫助眾人」。
一九七八年,孫安迪到馬祖服役,他說:「當軍醫對我影響極大」,儘管要服務軍民的壓力很大,但卻因此有機會歷練全科別,專業能力紮實精進,體能耐力與意志力也大幅提升,累積日後孫安迪博士長時間行醫的耐力與跨域研究的根柢。

退伍後回到臺大醫院,孫安迪不囿於牙醫專科,他想找一個未來的顯學,研究後決定選擇免疫學。這個決定不只擴大了孫博士行醫的範疇,也改變了國際對傳統中草藥在免疫領域的認知。

「當時牙科沒有人研究免疫,這是新興的學科。」孫安迪博士回憶,他在恩師關學婉的引薦下結識了臺大皮膚科吳英俊醫師,兩人一起研究口腔黏膜免疫病,「吳醫師可說是我在免疫學的啟蒙老師」,孫博士說。一九八五年,孫安迪醫師遠赴加拿大,參加國際免疫學大會,首度發表「口腔扁平苔癬研究」,之後更進一步於一九九二年,在美國皮膚科雜誌刋登。「全球有三千多人發表論文,當時衝擊很大,因為很多免疫研究,我連題目都看不懂。」孫安迪博士回想起當時的震撼教育。

然而,也因為這個刺激,激勵了他攻讀博士,深入免疫學堂奧。迄今從事免疫研究和臨床診治達四十年,已發表論文一百六十三篇;近二十四年則投入中草藥的免疫和抗癌研究,並於國際SCI的重要醫學雜誌發表有關中草藥的論文十篇,受到國際矚目,也奠定台灣免疫學權威的地位,二○二二年初,更入選由史丹佛大學評比的,二○二○年世界最頂尖前兩%科學家之終生成就排行榜,以及國際口腔顎部疾病最頂尖○.三八%專家。

與病毒共存前 先提升自身免疫力

安迪湯就是在這樣的過程中誕生的。孫安迪博士懸念的是如何找出一個可以讓人維持健康的方法,他分析:「身體健康跟中樞神經系統、內分泌系統以及免疫系統有關,三者只要有一個出問題,就會出現免疫失調反應。」也因此,健康的關鍵是「人體要維持內在的穩定」,過與不及都非良策。

他希望能找到藥食同源的方子,具有普及性、能利益眾生,最好是能從日常生活中取得。一九八八年時值兩岸開放交流,孫安迪博士因緣際會與上海中醫藥大學副校長謝建群教授閒聊,發現黃耆搭配紅棗對人體的好處,孫博士並加上枸杞,以三味溫和的中草藥搭配,成為安迪湯的雛型。

如今台灣疫情嚴峻,孫安迪博士以香港為台灣的借鏡,更指出不要小看Omicron,還不到「流感化」時刻,據香港大學研究顯示,兒童流感住院死亡率約○.○五%,但兒童Omicron住院死亡率高達○.三五%,約為流感的七倍左右。

現盛行Omicron BA.2,和以前BA.1,BA.1.1,已有所不同。且南非,已迅速出現更厲害的BA.4和BA.5。這陣子台灣疫情,中、重症,甚或死亡人數,漸次增加。若是將Omicron當作「流感」,且在配套措施不足的情況下,驟然開放,可料後果將不可收拾。孫安迪博士也在此呼籲,「清零」遙不可及,此時此刻,除了打疫苗,最關鍵的做法就是顧好身體本質,從提升自體免疫力與調整身體的平衡開始,踏出健康的第一步。

孫安迪博士表示,身體健康跟中樞神經系統、內分泌系統以及免疫系統有關,三者只要有一個出問題,就會出現免疫失調反應。

延伸閱讀

Back to top butt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