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家

聯合再生三方布局迎來轉機

文 / 葉怡君

立足台灣放眼世界,聯合再生在太陽事業部、系統事業部、儲能事業部取得亮眼成績,聯合再生董事長洪傳獻指出,目標五年內要於海內外持有一GW電站,為公司創造穩定現金流、讓股東賺錢。

聯合再生太陽事業部持續擴建,預期未來增加四百MW的電池、模組,根留台灣;系統事業部至去年第二季,共接獲二一三MW系統電站,占政府釋出公標案的六成,預計在台灣投資百億;儲能事業部標下台電南鹽田儲能系統建置採購標案,是台灣目前最大單一案場,更首次與法國知名百年電池大廠Saft合作,確立聯合再生於儲能系統建置實力。聯合再生董事長洪傳獻欣慰表示,三年布局,終於在今年開花結果。

物料、運費暴漲 重啟議價求生存

聯合再生由三家太陽能大廠新日光、昱晶、昇陽光電合併成立,當年為建立品牌信譽打進國際市場,私募引進國安基金與燿華玻璃(經濟部轄下的投資單位),以每股八.三二元,取得一.六七億股,目前共持股十二%。洪傳獻指出「當初合併是為轉型,將過去專注在太陽能電池及模組的核心技術與經驗,擴大運用在系統與儲能端,如今各面向皆有所斬獲。」

太陽能產業正走在全球綠能浪潮之上,台灣則規劃二○二五年,再生能源要占發電量二十%,太陽光電裝置量要達二十GW,目前內需仍有十四GW需求尚待滿足。

政府與企業紛紛訂出使用再生能源占比,太陽能需求強勁,但受新冠肺炎影響,太陽能原物料及運費暴漲,太陽能模組廠進貨成本大增,面臨生存問題不得不與系統商重起議價,進而引發系統商不滿投訴媒體,並轉向政府要求開放模組及電池產品於第三地進口降低成本。

對此,聯合再生執行長潘文輝坦言,「原物料與運費自前年上半年起漲,期間即使成本大增也都自行吸收,苦撐至今年九月,真的是撐不下去!若再不重新議價,公司極可能面臨破產倒閉危機,我們是製造商,也是不折不扣的系統商,絕對明白此舉對雙方的影響,對模組廠而言是『生存』,對系統廠則是『賺多賺少』問題。」

電力屬國安議題 開放進口恐讓惡夢重現

至於,開不開放第三方進口?洪傳獻語重心長地說,相信大家對「紅色供應鏈」一詞並不陌生,一直以來,台灣半導體及光電產業技術與人才傲視全球,太陽能製程如半導體及光電的簡易版,曾風光一時,直到挾帶中國政策扶植,具成本優勢的紅色供應鏈大舉壓境,導致市場供過於求,各國許多產業都曾嚐過苦頭,更有不少企業因而倒閉,如今若開放第三地進口,恐會讓惡夢重演。

潘文輝強調,電力是國安議題,中國不少一線太陽能廠,在泰國、馬來西亞及越南等地都有設廠,若開放第三地進口,豈不是大開國安大門?綜觀台灣不管火力、水力、風力、核能發電機組皆仰賴國外廠家製造,唯太陽能模組製程能由本土業者一手掌握,沒有一個國家會將電力交在外人手裡,太陽能使用壽命長達二十年,後續維運管理相當重要,若無法掌握核心,我們永遠只能受制於人。

畢業於台大化工系,還是七年級生的她,雖然年紀輕輕但已為聯合再生拿下多起標案,聯合再生台灣系統開發處處長鄭宇珊負責公司系統業務的拓展,她以系統商角度解讀,外資系統商以「投資」切入產業,僅追求「投報率」高低,可以賺夠了就跑,但聯合再生需確保在地兩千多名職工、同仁的生存,及對台灣永續環境的承諾,從外資要求開放第三方進口,就可以充份了解,其並不珍惜與台灣上下游供應鏈的關係,若僅為鞏固自身利益大開國門,將對國內供應鏈及再生能源產業,造成難以挽回的傷害。

供需失衡 應重新檢視能源問題

其實企業能否獲利關鍵在於「供需」,洪傳獻點出關鍵,這是很簡單的道理,按照規劃台灣太陽能內需市場,年平均應有兩GW需求,但實則卻不到一GW,即使國內太陽能製造業者都有默契,將產能控制在兩GW內,但仍僧多粥少,如今又面臨上游漲價、下游殺價處境艱難,也是自紅色供應鏈之後,至今仍難以獲利原因之一。

要實現非核家園、減少使用火力發電,政府於疫情稍緩之際,應重新正視能源議題。如地目變更、出流管制計畫等導致開發期延長,又受新冠肺炎影響,以至於太陽能裝置量始終未能達標,除此之外,建置「分布式系統」才能真正解決缺電問題,但至今,仍未見政策扶植儲能產業的實際作為。

「到今天沒有任何違約,國發基金是投資入股的股東之一,但公司從未拿過國家任何補助」,洪傳獻再次強調,「聯合再生是私人企業,要有獲利才對得起股東,不可能眼睜睜的看公司陷入危機。」

事實上,洪傳獻和潘文輝都已到達退休年齡,但如今仍堅守崗位,洪傳獻表示,製造業提供在地大量的就業機會,帶領GDP成長,是立國之本,他與執行長都帶有使命感,要為國家創造更好的永續環境,創造更多的工作機會,讓公司賺錢,才能真正的功成身退。

延伸閱讀

Back to top butt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