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生活綜合財經

中國大陸經濟連環爆 台灣應提高對中曝險的風險意識

文/陳錦稷

今年以來中國大陸經濟停滯甚至出現嚴重衰退跡象,出口不振、內需疲弱、物價通縮、青年失業率創新高。過去中國大陸經濟高速發展背後,過度依賴土地開發,並藉高負債率的財務槓桿操作,過度擴張所創造出來的假性榮景現象,如今伴隨著經濟衰退,面臨不動產價值的泡沫化危機,加上金融體系長期不健康發展,已經威脅整體經濟結構的穩定。

尤其近年來陸續傳出不動產開發商債務屆期無法履行的違約狀況,其中恆大地產碧桂園等幾家大型不動產開發商的鉅額債務違約,若債務無法順利重組,重新議定還款條件,並順利翻身依約履行,將出現房地產開發商的連鎖倒閉效應。而中融國際信託因不動產投資失利,資金流枯竭,信託產品到期卻無法讓投資人贖回。這不僅是單一金融業者的流動性危機,更深層的意義是房地產的泡沫化危機已經逐漸波及並危害金融體系的穩定。

華爾街日報形容中國大陸房地產問題「最痛苦的時候還沒到來」,未來若房地產持續低迷,不動產業者持續出現債務違約,勢必危害整體金融體系,稍有不慎甚至將演變成中國版的「雷曼風暴」,出現金融體系的系統性危機。而與中國大陸經濟往來密切的台灣,一旦中國大陸經濟出現嚴重危機,對中曝險金額仍高的台灣經濟勢必無法倖免,必須要高度警戒,提高對中曝險的危機意識與風險管控能力。

恆大集團是中國大陸房地產開發商龍頭,二○二一年九月恆大出現債務危機,積欠供應商、債權人和投資者高達三千多億美元的鉅額債務,相當於前一年度中國大陸GDP的二%,恆大截至二○二二年年底,負債總額高達二‧四四兆元人民幣,陷入龐大債務無法如期履行的信用危機,二○二三年八月十七日,恆大集團在美國聲請破產保護,希望法院能保護其美國資產免受債權人聲索,換取其他地方債務能有重組的機會,恆大債務危機不僅對上下游供應鏈和整體房地產市場產生連鎖效應,對景氣低迷的中國大陸經濟更將產生衝擊。隨後傳出違約的碧桂園集團,被形容是恆大違約事件的2.0版,顯示市場恐慌情緒攀升,擔心引發地產、金融與整體經濟的系統性危機。以銷售量而論,碧桂園是中國大陸最大房地產開發商,其累積未完工建案數是恆大集團的四倍有餘,後續建案如果因資金斷鏈,無法繼續興建,勢必成為無法完工的爛尾樓,屆時波及範圍程度將比恆大違約更為嚴重。這些違約事件充分反映中國大陸房地產景氣超乎預期嚴重下滑,讓長期過度依賴房地產開發、製造泡沫經濟的假性榮景浮上檯面,顯現其經濟發展背後的結構失衡問題。

中國大陸總體經濟的前景展望仍悲觀,當局挽救經濟的政策效果有限,民間痛苦無奈之餘,傳出所謂拉動經濟的三駕馬車或是驅動經濟的新三大引擎,只能依賴國家統計局中宣部新華社,嘲諷北京政府只會用宣傳,甚至不實的經濟數據來拉抬經濟,卻無法用具體政策拉抬民眾對經濟前景的信心。對於長期在中國大陸投資與經商的台灣企業而言,勢必會隨中國大陸經濟下行而受波及,尤其涉及房地產與金融等產業恐怕將首當其衝。

根據金管會統計,國內券商、投信與壽險業對中國大陸地區房地產曝險總額度高達新台幣一○二億餘元;而本國銀行雖未特別針對中國大陸房地產市場曝險做統計,但根據銀行局資料,國銀及投資人對碧桂園與恆大曝險部位高達二二‧二六億元。台灣政府有必要密切關注中國大陸經濟下行,避免台灣企業與總體經濟隨之面臨受波及的高度風險,並採取適當措施管控風險、保護企業,以維持台灣經濟與金融體系的穩定。

幾年前政府倡議新南向政策,隨後因美中貿易衝突與供應鏈脫鉤及去風險考量下,台灣企業已經有更強的風險管理意識,藉由多元化投資佈局來降低對單一市場的過度依賴。近年來國內銀行業者,已經有單一市場過度集中的風險意識,並逐步調降對中國大陸的整體曝險。整體金融業對中國大陸曝險金額仍高,今年第二季底,本國銀行對中國大陸地區授信、投資及資金拆存總額度仍高達一兆一○一億餘元。隨著中國大陸經濟整體風險持續提高,個別金融機構應重新檢討對中國大陸曝險的風險管控,監理單位更應重新檢討並提高對中曝險的資本計提要求,以反映日漸攀升的中國大陸經濟風險。

延伸閱讀

Back to top butt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