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社會醫療

宋維村醫師的非凡之路從農家子弟到自閉症之父

自助人助    得道多助   致力於醫療品質的提升

文/邱文通 圖/宋維村提供

「台灣自閉症之父」宋維村一生以改善台灣的兒童精神醫療服務為職志。

一九四五年,宋維村出生於桃園觀音鄉的一個農家,父母不識字,但他從小學習成績優異,小學馮騰慶老師說服他父親讓他北上參加台北聯招,考上建國中學初中部,再考上建中高中和台大醫科。這位老師成了宋維村人生中的第一位貴人。

宋維村在台大醫科四年級參加導師林東明教授的乳癌研究,本來打算從事公共衛生工作,但林東明教授建議他應以臨床為本業。住院醫師期間,由於健康原因,他放棄神經科,轉而投身兒童精神科,這使他走上守護自閉症兒童的道路。宋維村感謝助他走向關注兒童精神科領域執醫之路的林東明教授和葉曙教授。

為讓自己在兒童精神科訓練更充實,宋維村透過台灣精神醫學界先驅林宗義教授的協助,前往加拿大卑詩大學醫學院精神科深造。這段經歷對他的專業工作和個人生活產生了深遠影響。兩年半後,當地醫院希望宋維村留下來工作,但他決定回台灣,為改善台灣的兒童精神醫療服務。

成立自閉症基金會的歷程

回台後,宋維村負責台大醫院精神科兒童心理衛生中心,開始研究自閉症青少年的發展,發現他們缺乏醫療、教育和社會支持。他成立自閉症照顧團隊,組織家屬團體向政府陳情,一九八八年成立了中華民國自閉症基金會(FACT),並使自閉症納入《殘障福利法》和《特殊教育法》,改善了自閉症兒童的治療和照顧。

自閉症基金會不僅服務自閉症患者,還涵蓋學習困難、過動等問題的孩子。宋維村強調,自閉症小孩的教育、職業和就業、福利、社會關係等需要全面關照。在戒嚴時期,創立基金會,推動社會變革需要極大的勇氣和智慧,宋維村透過立法委員召開公聽會,推動自閉症議題納入法律和制度。

宋維村還推動自閉症教育進入校園,訓練學校老師教育自閉症孩子,並通過媒體宣傳自閉症。基金會發展初期需要大量資金支持,他透過募款活動讓社會了解自閉症,組織演唱會推廣自閉症知識,逐漸改變社會對自閉症的認識和態度。

宋維村的努力得到了廣泛的認可,基金會獲得了多項榮譽,他本人也應邀主持多家醫院。在擔任高雄市立凱旋醫院院長期間,他提升員工能力,加強社區服務,使凱旋醫院成為南台灣最好的精神科醫院。回到台大後,再受邀接手雲林若瑟醫院,推動醫院改革,提高醫療品質。

宋維村自幼接觸天主教,二○○○年在母親的理解和支持下,受洗成為天主教徒。他在若瑟醫院服務,是受到外國神父們無私奉獻精神的感召。自二○○六年起,他全心全意投入若瑟醫院,推行一系列改革措施,改善員工態度和醫療品質,使醫院在二○○七年通過新制醫院評鑑區域醫院優等和區域教學醫院的榮譽。

2006年若瑟醫院院長交接,宋維村從董事長洪山川主教(左)手上接下聘書,正式承擔起若瑟醫院興革的重責大任。

引進CST計畫的努力與成果

宋維村認識到教育的重要性,推動親職技巧訓練計畫(PST),填補全球精神衛生服務的差距,特別是針對自閉症患者及其家庭的需求和服務量的差距。他在台灣推展PST計畫,培訓了八十多名訓練師,服務了三百多個家庭,改變了台灣自閉症早療的模式。

PST計畫專注於親職技巧的培訓,宋維村考慮到自閉症患者的照顧者不僅限於父母,還包括祖父母或其他照顧者,儘管在台灣仍保留了「親職技巧訓練」的中文名稱,「但英文名稱則從PST更名為CST(照顧者技巧訓練),更符合實際情況」。他深信透過持續的努力,CST計畫將會在台灣帶來更多的改變和希望。

宋維村剛從加拿大回來時,台灣的兒童精神科醫師寥寥無幾,如今雖然人數增加到三百多位,但地區分佈不均,偏遠地區的兒童精神科服務依然不足。他指出健保制度對兒童精神科的負面影響,呼籲改變健保制度,以保障兒童病患的治療質量。

做為一位資深醫師,宋維村對年輕醫師提出四點建議:抱持正向積極的人生態度、選擇自己喜歡的專科或次專科、面對各種臨床現象勇於提問並努力解決問題,以及以個別化精確評估病人情況,透過討論建立醫病的信任和尊重關係。

宋維村的一生充滿了貴人的幫助,也成為許多人的貴人。他的經歷和成就體現了「自助人助」和「得道多助」的精神。(取材自《醫學有故事》)

延伸閱讀

Back to top butt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