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y 有故事 編輯部 2024-10-17
文/邱文通 照片/中華心理衛生協會
2024年世界心理健康日活動,17日上午在臺大藥學專業學院水森館隆重舉行。此次活動由中華心理衛生協會主辦,臺灣心理健康聯盟及桃園市生命線協會共同協辦,以「韌性職場·幸福企業」為主題,並掛牌成立心理韌性中心,將推出「職場心理韌性專案」,提供企業申請職場心理健康推廣講座,協助打造更健康、更有韌性的工作環境。
活動邀請了國內外專家、企業代表及政府官員,共同探討如何將心理健康融入職場,並宣布設立心理韌性中心。中華心理衛生協會理事長林綺雲表示,心理健康是個人福祉和企業永續經營的關鍵。她呼籲企業及各界加強投資職場心理健康,為每位工作者創造友善的工作環境。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的統計,全球因憂鬱或焦慮導致每年損失120億個工作日,等同於1兆美元的生產力;在台灣,世界銀行推估,每年超過3280萬個工作日流失,約等於846億新台幣的經濟損失。職場心理健康問題不僅是個人的問題,更是一種集體現象。投資職場心理健康已是迫在眉睫的需求,享有幸福工作生活的權利不應只是少數人的福利,而是每位勞動者應有的人權。
後疫情時代,遠距工作和數位轉型等新型態工作模式增加了心理壓力來源的多樣性,企業和政府更需要提供支持性的工作環境。今年世界心理健康日的主題強調:健康的職場不僅能提升員工的幸福感,還有助於促進社會的繁榮與進步。
在圓桌論壇上,與會者針對職場如何回應員工心理健康需求提出見解與建議,強調推動職場心理健康不僅能提升工作效率,也有助於營造和諧的企業文化,並吸引與留住優秀人才,對企業的永續發展至關重要。
臺北醫學大學公共衛生系教授陳叡瑜指出,台灣常見的精神疾患包括憂鬱症與焦慮症,尤其在30至45歲的工作人口中最為盛行。2010至2020年期間的統計顯示,每四名青壯年中就有一人曾面臨心理困擾。即便台灣的工時近年逐步下降,後疫情時代工時卻出現反彈,職場壓力和心理健康問題亟需更多支持。
在職場健康生產力的推動措施中,可分為初級、二級和三級介入:初級介入旨在解決與工作有關的壓力來源,二級介入強化員工應對壓力的能力,而三級介入則為已出現問題的員工提供必要的支持。國際經驗顯示,結合組織改革與個人壓力管理的多重介入模式最為有效,且每投入1元,回報可高達2.2倍。
與會的產業代表觀察到,員工心理健康需求主要集中在:專業心理健康支持、工作與生活平衡、心理健康教育,以及不同類型員工接觸心理健康資源的機會差異等方面。針對這些需求,企業應設計適當方案,特別是針對多元工作型態、中小企業、移工與身心障礙者等群體,提供更具針對性的支持措施。
與會的官方代表及民意代表,包括:衛生福利部心理健康司簡任技正李炳樟、勞動部職業安全衛生署組長張國明、人事行政總處主任秘書周威廷、衛生福利部中央健康保險署副署長陳亮妤,以及立法院委員林月琴、廖偉翔等。政府部門代表強調,推動職場心理健康需要各部門和民間團體的攜手合作,期望能推動更多實際支持方案,發展出更多具「韌性」的健康職場。
中華心理衛生協會自1994年起推動台灣各界響應世界心理健康日,至今已持續30年,長期致力於提升國人的心理健康意識與政策推動。協會強調早期介入與全人健康的重要性,透過政策倡導、企業心理健康輔導與研究合作,推動台灣工作者心理健康的改善。
協會最新成立的「心理韌性中心」將推出「職場心理韌性專案」,提供企業申請職場心理健康推廣講座的機會,協助打造更健康、更有韌性的工作環境。在會議尾聲,「心理韌性中心」正式揭牌。中華心理衛生協會丘彥南醫師指出,心理韌性不僅是個人面對壓力與挑戰的關鍵能力,也是提升企業競爭力的重要元素。
活動最後,全體與會者共同發表「加強投資職場心理健康」的宣言,呼籲社會各界攜手合作,推動心理健康融入職場文化,促進全民心理健康。與會的專家學者及企業領袖一致認為,心理健康的改善將有助於提升企業的生產力和社會的幸福感。
2024年世界心理健康日記者會圓滿落幕,活動不僅強化社會對於職場心理健康的關注,也為企業和政府提供了實質的建議。會後,主辦方舉辦交流茶會,與會者對本次活動的主題和內容表示高度認同,期望未來能在更多領域推動心理健康的發展。
中華心理衛生協會致力於提升全民心理健康,推動心理健康教育、服務與研究,並促進心理健康的普及化,自成立以來,持續為提升社會心理健康而努力,並與國內外多個機構展開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