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區域政治的不確定性看裂解下的世界秩序
文/陳建維
二○二四年即將邁入尾聲,在美國強力主導下,西方民主國家間的區域合作更加緊密。然而國際地緣政治不見和平卻更顯複雜,除了尚未結束的烏俄之戰、以色列的強硬態度使中東烽火更甚、北韓放棄統一將南韓視為敵對、台海局勢日漸緊張,自二戰以來西方民主國家劃定的世界秩序是否能繼續維持或走向裂解,考驗所謂的大國智慧。
烏俄之戰延燒至今已達兩年,歐盟及美國負擔了多數烏克蘭所需援助,七大工業國組織(G7)更在今年六月原則同意烏克蘭五百億美元貸款。九月底時,美國已知會歐盟表示將提供二百億美元給該方案,惟因依據原始規劃,這筆貸款將由歐洲所凍結俄羅斯央行約二千八百億的資產來償還,但目前歐盟凍結俄國資產的制裁方式必須每六個月展延一次並需要歐盟二十七國同意,也產生單一歐盟成員國阻擋展延並解凍資產的疑慮,故美方正強烈要求歐盟必須調整對俄羅斯的制裁計畫。
勝利計畫前景不明 烏俄之戰難見終點
另一方面,為了團結民心並降低美國大選結果所帶來的變數,烏克蘭總統澤倫斯基在十月中對國會提交了所謂的「勝利計畫」,包含:烏克蘭無條件獲邀加入北約、加強烏克蘭對俄防禦能力、建立對俄全面非核戰略嚇阻方案、共同保護烏克蘭自然戰略資源並共享其經濟潛力、戰後以烏克蘭武裝部隊取代駐紮歐洲各地的部分美軍(壯大北約);同時,澤倫斯基更附和歐美,將戰爭延宕原因歸咎於中國大陸、伊朗、北韓等國家持續提供俄羅斯援助,企圖拉攏歐美支持。
然而,這個勝利計畫,第一時間卻遭歐、美冷對待,原因在於澤倫斯基的和平條件與他周圍的局勢越來越不一致,烏克蘭過度將自己的籌碼押在盟友身上,希望透過不斷加強自己的的軍事力量迫使俄羅斯進行談判,更對烏克蘭領土展現捍衛到底的決心;但事實是在他的勝利計畫中過度強調以軍事力量反制俄羅斯,這與各國仍希望烏、俄兩國站上談判桌以外交手段終止戰爭的方式背道而馳,且烏克蘭加入北約更讓西方國家擔憂與俄羅斯爆發全面衝突,而最重要的是這個勝利計畫還需要下一任美國總統的批准,目前兩位主要競爭者賀錦麗及川普在對烏俄戰爭的戰略政策已明顯不同,在各方意見仍落差極大的情形下,俄烏之戰的結束仍是遙遙無期。
以巴衝突持續加劇 美國立場漸受質疑
自二○二三年十月哈瑪斯突襲以色列,開啟新一波的以巴衝突後,不僅雙方戰火失控,導致加薩走廊的死亡人數高達四萬二千人,更因真主黨(Hezbollah)支持巴勒斯坦,並爆發了數千起傳呼機爆炸事件,今年九月底,以色列軍隊以轟炸的方式擊斃真主黨領袖納斯魯拉(Hassan Nasrallah),隨後也在十月初炸死預定的接班人薩法丁(Hashem Safieddine),以色列更攻入黎巴嫩南部,正式展開與真主黨肉搏對決的第二戰線,而其與伊朗之間的正面衝突也可能再次升溫,影響全球經濟及區域局勢甚深。
以色列能夠如此態度強硬,與美國的力挺不無關係。以色列向來是美國在中東的代理人,自開戰至今,美國對以色列提供多項援助,甚至曾在聯合國動用否決權否決其他國家提出、但以色列不接受的停火協議提案。此次以色列進軍黎巴嫩南部剿滅真主黨,竟攻擊到「聯合國駐黎巴嫩臨時部隊(UNIFIL,或稱聯黎部隊)」,此舉也遭四十國聯合簽署譴責,當中更包含英、法、德等美國的重要盟友在內,美國的立場已陷入尷尬
在這場中東風暴中,以色列總理納坦雅胡的立場顯然強硬且不可撼動,不管是針對與哈瑪斯停火協議中所要求繼續駐軍在加薩走廊,抑或是與黎巴嫩停戰條件是以色列軍隊能在黎巴嫩南部地區從事「積極執法行動」掃蕩真主黨並自由進出黎巴嫩領空,都是違反聯合國的要求。尤其是對黎巴嫩的停戰條件嚴重違反聯合國安理會第一七○一號決議:「規定以色列和真主黨在二○○六年戰爭結束後,由黎巴嫩政府軍和聯合國駐黎巴嫩臨時部隊(UNIFIL)執行雙方停火。」該條件嚴重侵犯黎巴嫩主權,不僅黎國不會同意,國際社會也幾乎不能接受。
另一方面在這場中東衝突中,與伊朗的關係也是以色列的關注重點,在納斯魯拉死後,十月一日晚間伊朗再次朝以色列發射了一百八十多枚彈道飛彈,儘管大多數的飛彈都被防空系統攔截或落入無人地區,但納坦雅胡卻再次強調「以色列有仇必報」並暗示對伊朗本土再次發動空襲,且伊朗駐聯合國代表團引述美國總統拜登上周訪問德國時的發言表示其「默許並明確支持以色列對伊朗的非法軍事侵略」。然而以色列與伊朗的衝突升溫,不僅讓國際油價應聲飆漲,也讓中東各國相當緊張,因為以色列打擊伊朗政府的最有效方式就是空襲伊朗的油田或石油出口設施,但伊朗的石油資產多集中在阿拉伯灣一帶,此舉不僅危及國際油價,也很容易影響其他阿拉伯國家的石油航運,進而引發全球性的石油危機。
眼見事態無法收拾,各國也另有盤算,由沙烏地與阿拉伯聯合大公國、巴林、科威特、阿曼、卡達所成立的波斯灣合作理事會(Gulf Cooperation Council,GCC)在十月中與歐盟於布魯塞爾總部舉辦了首屆「歐盟-波灣峰會」,雙方在會中達成就中東與俄烏衝突進行更密切合作的共識,同時歐盟也明確表達支持波斯灣國家要求解決以巴衝突其中有關兩國方案(巴勒斯坦建國)的想法。實際上早在二○二三年,歐洲為了擺脫對俄羅斯的能源依賴,大量從波斯灣國家進口能源,歐盟也是波斯灣國家第二大貿易夥伴,雙方的合作相對緊密,雖然雙方針對人權問題上仍有歧見,但對中東和平方案意見卻趨於相同,與以色列、美國立場相左,使兩國在中東問題上更顯孤立。
為了設法推動所謂的「停火協議」美國國務卿布林肯再度於十月二十二日出訪中東,首站便前往以色列,他在稍後與納坦雅胡的會談,以暫停部分軍事援助的條件施壓以色列,允許更多人道救援進入受圍困的巴勒斯坦領土,然而以色列不僅不正面回應,更一心只想利用對伊朗的軍事行動,聲稱是為打擊以中國大陸、俄羅斯、伊朗及北韓的「邪惡軸心」而獲得美國支持。然而一者戰火綿延,國際社會已對以色列的行為多有質疑;二者美國大選結果將出,若由前總統川普重取政權,美方立場是否將大幅轉變?若由賀錦麗當選,是否一樣遵循拜登政策,都是極大變數,中東風雲前景堪慮。
朝鮮半島局勢緊張 中共軍演台海詭譎
一般人對於兩韓關係的認知,都是自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分裂並且長期對立。自一九七○年代冷戰結束至今,南北韓雙方的關係經歷了多次緊張與緩和。不過相較於擁有美軍援助、經濟富庶繁榮且實行民主政治的南韓,北韓在朝鮮勞動黨奉行共產主義、集權統治的體制下追求以武力為主的強國方針,朝鮮半島局勢始終緊張。
實際上兩韓過去從未放棄過統一的想法,南韓不僅建立了「南北合作基金」,一九九○年代也頒布了《南北交流合作法》,為雙方交流合作提供了法律、制度和資金上的保證,雙方關係則在二○○○年時任南韓總統金大中訪問平壤時達到高峰(時任北韓領導人金正日),但由於南北韓在政治制度、經濟發展上差異甚深,加上中、美、日、俄四國對在朝鮮半島及東亞地區的地緣政治角力,雙方歧見日深。
兩韓和平統一的理想,在二○二三年底朝鮮勞動黨第八屆九中全會召開後宣告破滅,北韓領導人金正恩正式將大韓民國定調爲「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最敵對國家」,並開始轉變對南韓的政策方針,不僅清理原先用於改善兩韓關係和實現兩韓和平統一的政府機構,還拆除其父金正日當年所蓋「統一門」。如今金正恩更無預警炸毀北韓境內連接兩韓的鐵公路(京義線與東海線鐵路)、修改憲法正式將韓國定義為「敵對國家」、同時在邊界加強安全措施,兩韓緊張局勢急遽升溫,外界認為北韓如此激進,主要還是因為南韓過度在外交與國防上親美,嚴重威脅其國家安全的反應所致,然而看似佔上風的南韓,卻也從此成為美國區域政治戰略上的附庸者,任其擺佈。
在賴清德打破「八年魔咒」順利接班蔡英文後,因其過去旗幟鮮明的台獨色彩,兩岸關係更加雪上加霜,就職演說及國慶文告讓中國大陸前後發動兩次「聯合利劍—2024A、B」環台軍事演練,除此之外,共軍及美軍艦隊也不時穿越台海,氣氛緊張詭譎。不管從俄烏戰爭、中東烽火、兩韓對峙或台海爭端來看,背後都有美國因素,然而一者美國國內政經局勢亦動盪不安,二者國際政治立場偏頗,若只用世人不願見的蠻橫態度或武力解決爭端,不僅其世界警察地位將不復存在,一有差錯更可能是世界之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