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醫療

醫療不只是技術    更是關懷與信念                    

文/邱文通

日本最近上映一部電影《偉大父親為了救自己女兒》,講述一位父親為拯救罹患重病的女兒而不懈努力的故事。這樣的情節並不陌生,台灣電影《不能沒有你》對社會制度下父愛的吶喊,這兩部作品共同展現了人性的光輝與親情的深厚。但更深層的意義是—它們不僅是關於家庭與愛,更是關於醫學的本質:醫學不只是冷冰冰的診斷與手術,而是一種人文關懷,一種對生命的尊重與守護。

當《偉大父親為了救自己女兒》中的父親願意不計代價地尋找治療方式,他的奮鬥不只是對疾病的挑戰,更是對醫療體制與倫理的叩問。病患的需求不只是藥物、手術或醫療科技,還包括心理支持、醫患關係的信任,以及社會對病人的接納與保障。醫療不該只是「救命」,而是要讓生命的每一刻都能活得有尊嚴、有價值。

台灣電影《不能沒有你》則從真實事件改編,揭示了社會制度對個人命運的影響。當一位父親因社會規範的限制,無法合法扶養自己的女兒,醫療與人文的界線變得模糊—健康不只是身體層面的問題,更涉及經濟、社會資源與公平正義。醫療不只是救治,而是需要考慮更大的社會脈絡,這也是醫學人文的重要價值。

在醫院裡,我們常看到兩種醫療模式:一種是標準化的診療流程,醫師根據檢查數據開立處方,然後快速進入下一位病人;另一種則是人性化的醫療,醫護人員願意多花幾分鐘了解病人的情緒與家庭狀況,關心他們的心理狀態。這兩者的最大區別,在於是否將「人」放在醫療的核心。

醫學人文的存在,就是為了提醒我們—醫療不是冰冷的機械運作,而是一場生命的對話。從電影到現實,從戲劇中的角色到醫院病床上的病人,每一個故事都在告訴我們,醫學的價值不在於治癒疾病,而在於讓病人感受到自己仍然被理解、被尊重、被陪伴。這,才是醫學真正的意義。

本文作者邱文通

延伸閱讀

Back to top butt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