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時事財經

去全球與區域化崛起:川普關稅下的全球經濟板塊移動與中國大陸策略

從川普關稅風暴看美中從全球化走向區域化的戰略轉型

文/陳建維

自二○二五年四月二日美國總統川普宣稱「解放日」並啟動對多國關稅後,市場立刻風聲鶴唳,在短短一周後的四月九日,美國又宣布對中國大陸商品關稅率調升至一二五%、同時對七十五國暫停新關稅九十天。到了四月二十二日,川普又放話對華關稅「會大幅下降」。在這一連串政策反覆間,全球局勢已然悄悄發生變化。

就在四月二日美國總統川普關稅「解放日」消息一出,美國S&P 500當日暴跌逾二%,隨後一周累計跌幅超過十%;道瓊工業指數亦重挫逾九%,全球股市一片慘綠。台股也在休完連假後,於四月七日暴跌二○六五‧八七點,合計上市櫃跌停家數多達一七○二家,翻新二○二四年八月因為中東地緣政治緊張所造成的一八七○‧○九點,創下史上最大跌點!一場關稅戰,掀起了全球經濟、貿易、地緣政治的極大動盪。

全球市場四月三幕悲喜劇 美國信用備受質疑

回顧這場四月份的美國關稅戰,首先從四月二日開始,川普將「互惠關稅」冠名為「解放日」(Liberation Day)開始,宣布所有貿易夥伴若不配合,關稅可高達十%及以上,全球資本市場頓時烽火連天。這一前所未見的單邊舉措,除了使全球股市大跌,更使投資人迅速轉向避險,美國國債價格大漲、日圓飆升,黃金更突破每盎司三千四百美元以上,顯示市場對衝突升級的深切憂慮,同樣震盪的還有石油市場,WTI原油價格一度因擔心貿易緊張將拖累能源需求,下挫近四%,各大投信銀行更紛紛調降預期。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甚至警告此舉或將使二○二五年全球GDP成長下修至二‧八%,美國衰退機率則升至四十%,花旗集團首席經濟學家納森‧席茲(Nathan Sheets)更直言,這會帶來停滯性通膨(stagflation),未來半年影響將最為顯著。

時間來到四月九日,川普再度宣布針對中國大陸商品的關稅暴增至一二五%,但對七十五國暫緩新關稅九十天,讓市場喜憂參半。消息一出,S&P 500重挫逾三%,歐洲Stoxx 600指數跌幅亦接近二%,然而就在此時,國際油價卻因市場擔憂需求崩盤,布倫特與WTI原油市場一度價格重挫;但投資人又預期此舉短期內恐難持續,對沖基金趁隙反手掃貨,導致原油價格短線跳漲超過四%,黃金價也重回年初高檔價位,顯示避險需求與對抗衰退恐慌正在雙重夾擊。

就在外界霧裡看花中,川普政府隨後於四月十一日針對智慧型手機、平板等「排除清單」給予豁免,試圖緩解供應鏈壓力,引發市場質疑其政策連貫性。美國更在不斷放話要求中國大陸應主動對美連繫妥協後,如同戲劇般的四月二十二日,美國突然示弱,暗示對華關稅將「大幅下調」,S&P 500當日強彈九‧五%、那指飆漲十二‧二%、道瓊回彈近八%,市場如釋重負。這三步棋,不僅攪動全球股債、油金與匯市,也加速企業重構供應鏈、去全球化步伐加快,更重要的是,美國的信用在這段時間已引起各國存疑。

去全球化與區域化氛圍興起   開展全球供應鏈新秩序

在這場關稅風暴陰影下,對於全球的影響在企業紛紛加速「去全球化」布局。早在二月十日,川普宣布對所有進口鋼鐵與鋁材統一課徵二十五%關稅,並規定鋼鐵須在北美熔煉、鋁材須在北美冶煉才能享受豁免後,加拿大、歐盟立刻對美國產品開徵報復性關稅,爆發新一輪「鋼鋁大戰」。面對原料成本暴增,美國汽車、機械製造商紛紛喊痛,生產鏈首度感受到保護主義的衝擊。

在「解放日」之後,除了中國大陸,許多企業原先轉向投資的地區如越南與柬埔寨,亦被追加三十四%的懲罰性關稅,包含原本預定今年下半年投入試產的特斯拉Cybercab與Semi都因其零部件供應稅率陡增而被迫延後,再度引發產業鏈恐慌。這波關稅衝擊也迅速反映在企業財報中。美國國防工業承包商龍頭雷神公司(RTX)也出面警告受關稅影響,恐出現高達八‧五億美元的額外成本,零售業巨頭也急赴華府遊說訴求關稅豁免。

在這種「關稅高懸」的陰影下,企業紛紛加速「去全球化」的布局。包括Stellantis、通用等車廠等陸續宣布暫停中國大陸與東南亞部分廠區生產,並評估將產能轉移回歐洲或北美,電子業也有部分手機與家電組裝線從中國大陸回流墨西哥、越南,或分散至柬埔寨、印度尼西亞,以求分散風險。除此之外,「近岸外包」(nearshoring)與「友岸外包」(friendshoring)亦成為新顯學。為降低長途運輸與關稅風險,美國企業加強在墨西哥與加拿大的布局;而歐盟廠商則選擇在東歐部署備援產線。此外,美國也結合日本、印度結盟推動半導體與稀土供應鏈合作,力圖在印太地區構建一個「盟岸」生產圈。

從戰略貿易理論角度來看,川普以關稅扶植本土關鍵產業,卻也犧牲了全球比較利益與消費者剩餘;依據《複雜相互依賴理論》,當多邊規範遭到單邊取代,去全球化與區域化成為常態,國家間的互賴網絡將被削弱、並推升「友岸」與「盟岸」為經貿新秩序。此種分割式供應鏈,雖然提升了供應韌性,但卻同時降低了生產效率。如何透過如數位化工具或其他方式優化流程,在效率與韌性間取得平衡,考驗企業智慧。

美國廣佈地緣政治棋局 北京三步反制力求穩定增長

在這場關稅戰中,川普的一大目標是反制「中國衝擊論」(China Shock),即中國大陸加入WTO後,美國製造業因低成本競爭流失數百萬職位。然而,其政策背離卻了經濟學大師李嘉圖(David Ricardo)的「比較優勢理論」,該理論主張各國應專注擅長領域,透過貿易互利共贏。如今,美國轉向保護主義,試圖透過高關稅壁壘迫使製造業回流,卻也引發中國大陸強硬反制與全球經濟的連鎖效應。

面對美國的關稅攻勢,北京選擇三步反制、以牙還牙。首先是關稅對等報復與出口管制,四月七日,中國大陸宣布對原產於美國的所有進口商品加徵三十四%關稅,並限制稀土出口,精準打擊美國科技與國防產業。稀土是生產雷達、風力渦輪機、電動車電池的關鍵材料,此舉被《彭博社》評為「直擊美國供應鏈軟肋」。此外,中國大陸將多家美國企業列入「不可靠實體清單」,限制其參與中國大陸市場,進一步削弱美國企業的全球布局。

接者是供應鏈區域化與新興市場轉移,多數中國大陸企業選擇加速將出口轉向東南亞與南美市場,利用當地關稅優勢迂迴進入美國市場。根據星展銀行數據顯示,二○二四年中國大陸對東協出口占比已達十六‧四%,未來將成為緩衝美國市場損失的重要支柱。第三是內需刺激與產業升級,中國大陸政府同步推動「內循環」戰略,鼓勵出口轉內銷,並加大對新能源、半導體等戰略產業的補貼,試圖在科技領域擺脫對美依賴。

在地緣政治層面,美國關稅政策旨在遏制中國大陸科技崛起,尤其在半導體與電動車領域,以維繫美國在全球高科技產業鏈的領導地位。同時藉由與印度、日本等夥伴推動區域貿易合作,建立排除中國大陸的「印太經濟框架」,強化區域內戰略聯盟。造成各國地緣政治角逐進一步分化,相較於美國以關稅手段威嚇,中國大陸則以高層會議與「一帶一路」深化朋友圈。

這段期間,適逢中國大陸與印尼建交七十五周年,中國大陸國家主席習近平不僅親自致送賀電,重申將進一步深化全面戰略合作,雙方外交部長、國防部長長更於四月二十一日於北京舉辦兩國首次「2+2」對話,就聯合安全演習、基礎設施互聯互通、南海航行自由維護等方面達成多項合作框架,這一機制被視為中國大陸在全球首創的「2+2」(外交協同國防)對話。

同時,習近平也相繼出訪東南亞各國,首先是在越南會見總理範明正,雙方就深化中越命運共同體建設、服務各自現代化進程等議題深入交換意見,並簽署了約四十項合作協定。接者習近平又至馬來西亞進行國事訪問,會見國家元首及總理,雙方就構建「高水準戰略性中馬命運共同體」深入交換意見。最後他則來到柬埔寨金邊先後會見國王和首相,並簽署包括投資、貿易、教育、衛生和旅遊等在內的三十七項合作協定。

川普的關稅政策雖然在短期內對全球供應鏈造成衝擊,但也促使各國重新思考其經濟與外交策略。中國大陸在面對挑戰時,展現了靈活的應對能力,透過內部改革與外部合作,尋求新的發展機會。而從美國的態度軟化來看,全球經濟及政治的發展將不再是單極強權,包含台灣在內,各國都應思考如何在保護自身利益的同時,推動更加開放與合作的國際貿易體系。

延伸閱讀

Back to top butt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