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恐淪大型垃圾場?
文 / 陳彥竹
台灣事業廢棄物數量連年增加,據統計,二○二一年產生的事業廢棄物數量達到二一二○萬噸,焚化廠也不堪負荷,各縣市紛紛發布拒收外縣市垃圾,然而各地區僅僅是將垃圾處理大門關閉,鴕鳥心態真能解決台灣成為大型垃圾場的命運嗎?
綠能、排碳、永續一系列環保話題,是行之多年的全球趨勢,卻讓台灣人民相當無感,然而這份無感,在未來,不僅是環境的危害,更會使台灣成為國際孤兒、訂單流失衝擊。
不減碳 沒訂單
歐盟公布最快在二○二三年實施「碳邊境調整機制」(碳關稅),即便擁有三年緩衝期,二○二六年全面實施後,動作不夠快的國家。勢必會被新「貿易壁壘」淘汰,也因此,全球繃緊神經擬訂淨零排放目標。
二○二○年,繼蘋果大動作宣示將在二○三○年達到淨 零碳排後,微軟、亞馬遜、Google等品牌也跟進二○五○年前達標。達標的關鍵,就是供應鏈得100%使用綠電。台灣能源進口依存度高達九七.六%。二○二○年,光進口能源費用就占GDP的四.四%,平均每人每年花費三.七萬元,用來進口能源,淨零戰攸關產業存亡,台灣沒有失誤的本錢。
根據經濟部國際貿易局統計,台灣每年出口到歐盟、美國、日本的產品占總出口約二十七%,依中華經濟研究院估算,以歐盟碳約五十一歐元的交易市場碳價估算,台灣產業每年面臨的碳關稅約新台幣四十億元,甚至隨著市場需求增加,所面臨的碳關稅可能倍增。
面臨恐懼,台灣跟進喊加入全球一九七國二○五○淨零碳排的行列,經濟部並已於去年三月二十六日公布「2050淨零排放工作重要課題與後續辦理規範」,即便話題跟上國際,但方案與策略仍然難以顯見執行,是否會與非核家園二○一六年至二○二○年,再生能源占比從四.六%至五.四%,成長○.六%的成績單相符,也令人既期待又怕受傷害。
非法掩埋事業廢棄物 層出不窮
根據經濟部工業局的統計,截至去年,目前全台尚在生產中的工廠有九五三一九家,必然會產生事業廢棄物,究竟都要如何處理呢?
依《廢棄物清理法》第28條規定,事業廢棄物除再利用外,應自行清除、處理,或自行成立相關機構共同清除、處理,或委託其他相關機構進行清除處理。在現行實務下,自行清除、處理較少,絕大部分都是委託其他事業廢棄物清除、處理、再利用機構進行清除、處理或再利用。
事業廢棄物非法掩埋事件層出不窮,二○二二年二月二十二日,台南地檢署就偵辦一啟環保犯罪集團,僱人車載到台南多處國有、台糖及私人土地非法掩埋棄置,體積估計至少七萬七千多立方公尺,總清除處理費達十億餘元。
承辦檢察官劉修言建議中央及地方機關,研議設立多處公有(或輔導民間設立)營建廢棄物堆置分類、及再利用處理場,增加合法處理量能。
延伸閱讀:台積電再向南擴廠 中南部空污如何救?
事業廢棄物非法處理事件頻繁,在在顯示台灣事業廢棄物處理的問題,政府喊出二○五○淨零排放口號,也令人期待台灣能順利走向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