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vents

台灣經濟的滯漲風險

 文 / 韋伯韜

經濟的成長與穩定,是國計民生與社會安定的基礎,成長來自生產、消費、投資與出超,穩定則來自物價的平穩與所得分配的平均。如今世界政治軍事動盪,引發全球經濟不穩,物價高漲、景氣衰退、貿易壁壘高築,必然會迅速蔓延而衝擊到小型開放經濟體系的台灣。

對於全球經濟的悲觀看法,國際貨幣基金的研議頗為透徹,指出全球2023年的經濟成長率,將會由2021年成長6%、2022成長3.2%,放緩到2.7%,比上次4月份的預測下調0.9個百分點之多,還指出有25%的機率會繼續下調至低於2%,15%的機率會繼續下調至低於1%,全球有超過三分之一的經濟體今年或明年,將會陷入至少連續兩季萎縮的經濟衰退。

明年全球經濟成長的風險,可說無所不在,地緣政治衝突導致全球分化,瓦解了全球一體化,產業鏈發生重大變化,持續影響與抑制貿易和資金流動,航運產業也因而動盪不安。而為對抗通膨,全球各央行的貨幣政策,很有可能錯估情勢而做出錯誤的貨幣決策,例如美國聯儲會已連續三次急迫激進加息,將短期利率提高到3%至3.25%區間,達十四年來的最高水準,勢必讓經濟更加衰弱。

中國大陸作為全球次大的經濟體,面臨的困難與風險也不少,二十年來最低的成長率就出現在2020年的2.3%與2022年的2.8%,2021年則為8.1%。中國大陸經濟的萎縮,必須鼓勵替代產業與縣城經濟,以吸納失業者並維持消費市場;房地產市場也必須快速消化巨大庫存及轉嫁債務,避免外溢影響整個金融體系,進而拖累中國大陸和區域的經濟成長。在二十大會議之後,應會在沒有後顧之憂的狀況下,抵消部分國際景氣衰退的影響,持續成長,加大其在全球經濟的占比與份額。

台灣是小型開放經濟,也就是淺盤經濟,很容易受外在影響。台灣經濟失衡的具體象徵,就是產業結構過度集中在電子資訊產業,預知具體表現在出口比重,2021年占比到了38.3%,以外銷訂單來看,占比更到了60%以上。

半導體產業一枝獨秀也導致整體資源分配不均,例如電子製造業與其他產業薪資所得差距持續擴大,又如高新科技區的房價,一旦科技新貴湧入,就造成房價不斷上漲。政府雖然管控了水、電、油、氣的價格,但17項民生物資消費者物價指數年增率持續提高,9月已達5.84%,遠高於整體物價漲幅的2.75%,加上政府管控造成的相關國營能源事業巨額虧損,最終也是要全民負擔,貧富差距、世代不公的問題也越來越突顯。

台灣目前預測經濟成長率,2021年起為6.57%、3.76%及3.05%,隨著國際景氣的悲觀預測,目前預測的今、明年經濟成長率勢必難保,甚至隨著國際景氣走向衰退。迄今各項指標,已經充分顯現這個趨勢,工業生產年增率

4.4%(上年為13.4%),進口年增率18%(9月為-2.4%,上年為33.5%),出口年增率13.5%(9月為-5.3%,上年為29.3%),外銷訂單年增率7%(8月為2%,上年為26.3%),8月失業率3.79%,為連續四個月上升,這些都是落葉知秋的數據。

9月10日東協十國會議,拍板敲定明年起變成東協十六國的RCEP聯盟,互降互免關稅,整個東南亞及東北亞,只有台灣未被邀請加入,當關稅無法競爭,台灣如何南向?台灣未來該怎麼辦?年輕人的未來在哪裡?這些切身的訊息都被刻意掩蓋住。當務之急,就是要針對全球經濟成長的風險,與台灣經濟既有的失衡,做出正確決策、及時因應。

Related Articles

Back to top butt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