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未來之路
文 / 陳威霖
2022年這一年已經過了三季度,進入了冬季。時局的變化堪稱過去這幾十年來,最不可測的未來。世界的領導者-美國在十幾年的QE放水之後,再主導的超大棋局;在歐洲開打了可能導向核戰,甚至是第三次世界大戰的代理人戰爭、俄烏戰爭;經濟上跟中國從貿易戰、轉向科技戰,再演變成了金融戰爭。
首先受到影響最大的,竟然是以社會和諧穩定的歐洲,可能會度過一個寒冷的冬天。從通脹、滯脹、進入衰退的全球經濟走向,讓窮人的日常三餐更難以為繼。這一波大國之間對抗的地震來襲,震波的破壞範圍牽涉之大、影響之深,讓我們習慣於太平盛世許久的台灣社會的每個人,也可能面臨超乎生命裡經驗的難題。
俄烏戰爭把大國之間的競爭力打出原形。原本在2021年被認為是世界第三極的歐盟被能源戰一次擊垮,淪落到第二梯隊。美國仍然是呼風喚雨的第一帝國,日本逐漸擔綱其陣營的東亞防線的角色。但是俄羅斯也並未在此次的風暴中倒下,在轉向東方加強與中國結盟以後,中俄集團吸引越來越多的產油國加入中俄發起的國際組織。以色列與阿拉伯國家的對抗態勢在緩和之中,而穆斯林的什葉派和遜尼派也逐漸捐棄前嫌。最為不尋常的是,澳洲這一屆政府竟然逐漸從各種美日澳同盟撤出。
從以上國際同盟格局的變化,相關於台灣的國際趨勢,我們可以從軍事、外交、經濟幾方面做預判:
一是軍事方面
美國本來的戰略意圖明顯,即以未來的太平洋第一島鏈,由日本為主力,再有南韓、台灣和澳洲,由北、中、南夾擊、封鎖中國大陸的沿海。但是俄烏戰爭的緣故,日本作為美國盟友,也槓上了俄羅斯。為此俄羅斯調來兩艘核潛艇到太平洋艦隊,並警告日本台海如果開戰,最好保持中立,否則俄羅斯也會參戰。由於澳洲有退出美日澳同盟的態勢,未來的台海戰爭,應該是美國支持的日本和台灣,跟中國大陸及俄羅斯二對二,捉對廝殺,或者日本選擇旁觀,由國軍單獨對上共軍。8月初的佩洛西來訪事件,呈現相應的區域軍事態勢。
二是外交方面
相較於美國掌握聯合國50票,中國原本已經掌握的130票,在得到俄羅斯的表態結盟以後,在中東、中亞地區跟俄羅斯友好的許多國家,未來外交上的態度,必然也更傾向中國。台灣的外交活動及參與國際組織的機會,在沒有北京政府的點頭同意情況下,必然會受到進一步的壓縮。目前有斷交疑慮的邦交國,大概就是具有代表性的梵蒂岡,其他小國應該是不會再有進一步的交鋒了。
三是經濟方面
美中的貿易戰發展成科技,而且越演越烈,已經進到半導體最高端技術領域的割喉戰階段。中國大陸的半導體市場佔全球30%以上。影響所及,全球股、匯市一片倒地,半導體類股,成為重災區。台積電也演出一再破底的行情。全球經濟在很嚴峻的通貨膨脹情勢下已經奄奄一息,俄烏戰爭繼續走向不可收拾的地步,將把全球經濟推進經濟衰退的深淵。受到疫情影響的內需產業,苦撐3年以後,如果再受到全球經濟衰退的大潮衝擊,在加上外銷嚴重衰減,海島型的台灣經濟,很有可能將出現一定程度的金融風暴和經濟衰退。
然而伴隨著危機的,往往就是新的機會降臨。面對大變動的國際情勢,筆者個人認為台灣政府正好可以檢視國家自身的條件和制度,做出重大政策的調整,從而化危機為轉機,讓台灣不僅安然度過,還能掌握更好的契機。
例如,是否可以重新檢討過去太倚重半導體單一產業的經濟政策,政府扶持更多有未來性的產業,平衡台灣的產業結構?是否可以重新審視龐大的外匯儲備,可以協助國營、民營企業提升技術領先性,進入更廣闊的國際市場?是否落實退休年齡制度,讓台灣經濟代表隊的大型上市公司,可以新舊交替,每一代的年輕人更快地接棒?是否可以重新配置國家的資金資源,避免90%以上的資金沉澱在不動產裡面不動?是否可以像60-70年代一樣,給予新創企業,更多的金融支持,從而成為國家經濟主要的動力來源,而非僅僅依賴大型企業?
上述如此多、應該還有更多的“是否”,都是值得政府高層官員們思考的台灣未來之路,也值得掌握社會大部分資源的上市公司第一代的董事長、執行長們思考的台灣未來之路。只有整體社會具備了創新、創造的動力,才能為所有在這篇土地的人民開創更好的前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