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減碳」已成未來趨勢 2050年勢必需達標(碳中和系列報導一)
By Li Zhenlin
自從2015年「巴黎氣候協定、The Paris Agreement」簽訂以來,「減碳」就成為各國政府有志一同的努力方向,陸續也提出對於「環境和企業治理(ESG)」投資指標執行規範。
面對極端氣候惡化,2022年有越來越多國家與企業感受到減碳的重要性,如何早日實現碳中和以達成環境永續目標,就成為國家與企業間所討論的重要議題,在碳中和規劃執行下「清潔低碳的再生能源電力」,就成為市場關注的思考方向。
巴黎氣候協議 將碳中和化為實際行動
氣候變遷造成頻繁性的自然災害,如果得不到應對政策與有效執行方案來解決,將會帶來全球人類更大的災難。聯合國在巴黎氣候協議會議中,訂出各國所同意的標準數據,本世紀末,控制地球升溫於攝氏2度以內,並且每五年要檢討「國家自訂減碳貢獻Nationally Determined Contributions,NDCs」。
隨後IPCC在2018年發布最新的研究報告,建議以1990年的平均溫度做為參考基準,更進一步明確標定將地球升溫控制在攝氏1.5度之內,2030年的碳排量至少要減少至45%之內,2050年必須要達到淨零碳排目標(碳中和),這套執行標準是目前防止氣候變遷帶來災難的全球共識。
全球森林與海洋正面臨前所未有的生態危機,企業為了商業利益而大規模砍伐,以及雜物隨意拋棄造成生活環境汙染,大量的二氧化碳廢氣釋放至大氣中,助長過多碳含量引發溫室效應與極端氣候反撲。在今日綠化生活環境的關鍵時刻,是各國執政當局必須面對的議題,如何達到「碳中和」目標,更成為工商產業無法逃避的話題,唯有凝聚所有人的力量與共識,才能為地球減碳找到最明確的方向與決策。
為了減少溫室氣體排放,歐盟降低對於化石燃料依賴,也透過高排放碳國家徵收進口稅,這項減碳計畫可視為減少溫室氣體排放的具體行動,計畫中要求企業與家庭更換使用更清潔的生活工具,例如電動汽車、風力渦輪機以及太陽能發電,也將住房、汽車、航運、電力以及畜牧農業等各可能造成汙染的因素全部歸納其中。
溫室效應南北極生態受到威脅
溫室氣體造成南北極冰山融化海平面上升,當地的生態環境遭受破壞,影響力在幾個世紀內都不可逆轉,各國領導人高聲呼籲減少化石燃料消耗,因為化石燃料可能是導致大氣吸熱的主要原因之一。
南極融冰速度在過去幾十年來倍數增加,低窪地區國家遭遇海水淹沒的時間,恐怕比專家目前預期的還要更快。近幾年來南極冰山融化噸數驚人,尤其是西部冰層大型風塊加速融化,足以引發當地生態環境毀滅,無論是企鵝、海鳥、海豹等動物都面臨生存危機,整個海洋魚類數量也大幅減少,不為人知的病原體釋出並滋生蔓延,更是帶給全球人類健康上的威脅隱憂。
融冰後的海平面上升幾乎是不可逆轉的天然災難,可棲息面積大幅減少,波及所有動植物生存,過程中所造成的傷害完全難以評估。同時氣候逐漸暖化以及耕地、運河乾旱也隨之發生變化,波及動植物生態環境,以台灣為例,低窪的西部濱海地區將因為南北極地融冰後的海平面上升首當其衝遭受傷害。
極端高溫加劇引發森林大火與洪澇災害,身為萬物之首的人類難辭其咎,美國氣候特使克里John Kerry表示「此時此刻是所有人類開始行動的時刻。」英國首相約翰遜Boris Johnson更是特別提到「燃煤問題是不可躲避的因素之一,世界應該要將燃煤淘汰並丟進歷史堆裡。」國際能源署表示「評估全球平均氣溫在2100年將比工業時代的數據還要上升多2.6攝氏度,遠遠偏離『巴黎氣候協定』所設定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