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俄烏戰爭看企業戰略與優勢競爭力建構
文 / 吳俊裕
俄烏戰爭持續至今將屆滿周年,有專家預言這是一場「看不到盡頭的戰爭」,亦有專家認為今春、年底烏克蘭即將「告捷」?以各種視角的觀察可謂連篇累牘;本文將由戰局形勢切入主題、再以文化與價值觀、領導風格以及戰略等觀點發出,藉此四大面向反思企業在優勢競爭力的建構之法。
世界軍事強度僅次於美國的俄羅斯,在去年2月對烏克蘭發起「特別軍事行動」,當時俄羅斯總統普丁(Vladimir Putin)曾發下豪語「整場戰事會很容易,一切都會在1至4天內完成!」
以形勢論—兵無常勢、水無常形
以俄羅斯有形的自身資源而言,普丁之言不可謂過矣;整場戰勢原想應在「大軍壓境、勢如破竹」之譜,以今觀察,當時大抵恐有兩項形勢預估的出入;即從美軍自阿富汗撤軍時的過程評估其對烏戰事的支援應為有限、再則是可能以為西方各國將袖手旁觀。
然而,這一場戰役並非始於2022年,觀其脈絡,不論從烏克蘭歷史與其所處的地緣政治分析、或從其1991獨立建國、又或者自2013年的廣場革命開始,乃至2021年發生的俄烏危機,戰爭的腳步對烏克蘭從未止歇。烏克蘭內部從親俄、反俄之議,募兵到徵兵、建構國土防衛部隊等;與強鄰俄羅斯的軍事衝突與戰爭,似已早知無可避免。
其後,戰事開打以來,西方各國對於烏克蘭的挹注數不勝數;而俄羅斯方面,不僅取得奧援有限,西方國家還相繼進行各種制裁。至此,一場消耗戰的情勢已經悄然降臨,呈現此漲彼消的初步格局。若言俄羅斯於戰前僅估算烏克蘭本身的實力而未評估其相對實力、未知是否反覆檢證原有戰場優勢的續存性、有效調整動態競爭戰略等,是以能為高度成功者卻落於頹勢之因也。
以文化、價值觀論—上下同欲者勝
普丁於開戰當日以「一個國家和民族的富強和存亡」向俄羅斯人民進行訴求,何其壯哉!最後,並感性地向全民訴求:「我相信你們的支援、相信對祖國的愛能給予我們必勝的力量。」其所獲得的驗證如何?戰事歷經半年後,普丁宣布全面擴大徵兵30萬人,結果卻爆發民眾抗議和20餘萬人的逃難潮。
反觀烏克蘭在歷經廢除、而又恢復徵兵制的過程中,軍隊在邊打仗、邊改革的路上顛簸努力,可謂負重前行;依據《報導者》指出這一年來烏克蘭在開戰後,的確有著一股重要力量—「國土防衛部隊」,他們被形容為「業餘志願者」,多由地區居民所組成,他們不在少數的中心思想是:「強烈希望在必要時能為自己的國家和家庭挺身而出」。
克勞塞維茨(Carl von Clausewitz)在《戰爭論精華》中定義:戰爭「就是一種以迫使對方實現我方意志為意圖的暴力行為。」因此,人民和士兵的決心與表現,約略就是他們實際對於戰爭意志與價值觀的表達。一方是抗議和逃難、另一方則是志願的挺身而出;一如以企業競爭情勢而言也約莫如是:愈多的組織成員願意對組織認同、接納、忠誠與付出,則企業在激烈的競爭中越容易獲得勝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