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ventsSociety

完善私校退場刻不容緩

文 / 何溢誠

教育部自去(2022)年8月起展開私立大專院校退場審查,4所大學受令改善,而期限即將期滿,如未能達到規定內要求事項將面臨停招處分,現況看來,改善幅度未符期待,已有261名學生,經由教育部安排,陸續轉校至鄰近縣市學校就讀。

整個高等教育體系劃時代的大幅變動,迄今為止,卻沒有完整的配套措施,學校都沒了退場機制,又怎能期待教職員工能安心任教、工作?莘莘學子能放心就讀?溯源最早面臨停招的技職院校,就屬位於屏東的昔日工科大校「永達技術學院」,被教育部開出第一槍後,2014年旋即被迫停招,執行清算作業竟牛步緩行,期間補助預算照列下授,造成國家預算無端浪費,雖財團法人(董事會)最終解散,校地、校產卻因為歸屬國有而未能被妥善利用,閒置荒廢無人管理,圖顯政府對私校退場問題的嚴重漠視。

"私立學校法》於1974年訂頒,來回經過16次增修,目的誠如總則開頭所述:「鼓勵私人興學,增加國民就學及公平選擇之機會。」如今既被已經越演越烈「少子化衝擊」打得體無完膚,政府索性再立法亡羊補牢,2022年火速三通過《私立高級中等以上學校退場條例》,無奈條文僅檢討並究責辦學的成效不彰,卻不濟以興革的輔導措施或轉型方針,放任其等著逐漸凋零、自生自滅,最後步向關門大吉的窮途末路,導致新多私校乾脆好死不如苟活,放棄掙扎抵抗。

目前全台計有百餘所大學運作中,專家分析在未來20年內,惡況會再擴大,恐將再裁併三分之一,屆時面臨的考驗,可不僅僅只是學生的受教權、教師的工作權,連帶影響的是整個大環境的負面連鎖堆疊效應。正本溯源而論,學校本就以教育為最高宗旨,招生率如常態落在不上不下的50至60%之間,就應及早未雨綢繆做最壞打算,思考後續出路,遠東科技大學尋求聯電的產學合作,未來規劃成立半導體學院,就是一條雙赢的正確道路。

反之,若真無以為繼辦學,就必須偕同政府積極面對,畢竟光憑民間力量絕對獨木難挑大樑,基此,政策的推動應明確,不能有模糊空間,許多公司、企業的堅實底氣,盼望的是可以透過官方立場與這些瀕危的學校建教合作,以妥善利用殘餘價值,活化社會資產。

主管機關重視與否,將決定這個涵蓋政治、教育、經濟、社會四大範疇的發展方向,進而帶動産、官、學、研的基本定位目標;教育體系長年下來思維已經定型,必須透過不同領域的激化才有可能轉型成功,校園的退場機制一旦確立,官方只要成立專責的輔導窗口,企業就能進一步研擬接手的合作方式,在這之前,應進行跨部會協調,並邀集各方代表,廣納建言,匯集出合適方案,舉例來說,理工學院背景就能朝向定位成科研示範工廠或轉型為教學研發單位,人文學院便可配合相關部門結合地方資源著墨於社福團體及組織研究,前述云云,看似棘手難以處理,其實只要將權責釐清,各方接受協商後的結果,就能讓難題迎刃而解,也才是真正務實的解決之道。

Related Articles

Back to top butt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