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彭金隆
保險業是一個高度監理的行業,任何想要改變保險市場的創新作法,幾乎都要經過保險監理這一關的審驗,這也解釋為何保險科技的發展,經常都是雷聲大雨點小。
但這也許並不算是什麼壞事,因為保險科技應用除了代表機會,同時也意味著風險,科技應用在其他行業並不會受到高度的監理,發展不會受到太大的限制,但是在保險業的每一個活動,都牽涉保險消費者的權益,因此保險監理機關不得不謹慎以對。
保險科技需化為實質收入才有意義 真實身分驗證是首要關鍵
保險科技不論如何先進吸睛,最終還是要化為實質的收入才有意義,如果科技無法促成契約簽訂並轉換成收益都是空談。因此保險科技的發展,最終都必須收斂到成交這個關鍵步驟。保險科技在台灣已經開始討論多年,到底現在有沒有出現什麼重大改變市場營運的科技應用,遠距身分認證會是其中之一。
保險要能線上成交獲利,首先要解決兩個非常重要的關鍵,一是確認交易當事人的真實身分驗證。二是確認雙方交易的內容意思表示。就線上身分認證而言,任何契約不管是紙本契約或是數位契約,都必須要有交易的雙方,交易的任何一方都必須確認對方的真實身分,才能開啟交易,因此如何在線上確認交易雙方當事人的身分,成為保險科技落地最核心的關鍵之一。
其次才是如何確認雙方交易的內容,符合雙方的真實意願,契約訂定的前提,在於雙方意思表示的合意,過去法規上對於雙方合意之確認,大都依賴實體簽名來完成,但是簽名只能代表契約的存在,卻無法證明雙方的意思表示都是一致的,這也是為何保險契約即使有完整的簽名,卻依然糾紛疑義不斷的原因之一。因此保險科技能成交契約的第二大關鍵,就是如何有效率讓當事人雙方,確認交易重要內容不要發生爭議。
保險遠距身分認證與投保已法制化
保險遠距身分認證的進程,一直落後於其他金融業,如銀行或證券業,早就開放許多遠距身分認證的方式,如金融卡密碼、指紋、指靜脈、聲紋與臉部辨識等確認身分的方式,但因為保險業特別是人身保險,涉及到人命關天的道德風險疑慮,長期以來保險並未沒有依循銀行或證券業的作法。直到因為疫情導致人與人無法面對接觸,讓多元身分認證的保險科技應用,得以有打破親晤親簽限制的可能,疫情促使金管會開放遠距投保暫行措施,更進一步建立遠距投保常態化之規範,讓多家壽險公司陸續試辦,並於二○二一年底頒布「保險業辦理遠距投保及保險服務業務應注意事項」,正式法制化保險遠距身分認證與投保。
疫情期間,保險主管機關順應這趨勢,讓保險業與科技業者合作,發展出各式各樣方法,可以在線上或是遠距方法確認要被保險人身分,也開啟保險科技實現交易的重要里程碑。因此如何提升保險交易的安全性以及確保雙方權益的保障,其中身分認證的方式至關重要,目前各種身分認證的方式,基本上都有他的優缺點,由於目前作法分岐,而且跨公司與跨業別之間也很難通用,以客戶體驗的角度觀察,仍大有改進的空間。未來保險業身分證,應該能夠有更統一效率的作法,讓保險科技的發展能夠穩健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