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ternationalEconomics

晶片法案分離世界供應鏈

文/李振麟

「晶片」是引領新科技產業的主要關鍵材料,美國對中貿易惡化下,為了鉗制中國大陸晶片產業全球化,通過高達約二八○○億美元的《晶片法案》。目的在於激勵美國企業回流並吸引他國半導體產業前往投資,藉以重建晶片在美生產基地,任何與半導體相關的研究開發、製造以及勞動力等項目,都會提高投資補貼額度。

美國半導體製造業長年依賴海外代工,全球晶片產業一直處於彼此間分工合作模式,先經由美方來主導設計和規劃,並交由東亞地區來負責生產與佈局。二○二○年美國在全球的半導體製造能力僅十二%左右,東亞地區在該產業中的產量比高達全球七十五%。過去一段時間,美國曾經鼓勵製造業回流,但是面對新冠疫情大流行、俄烏戰爭與高通膨衝擊影響,進而引發供應鏈受阻以及晶片短缺等問題,全球晶片需求不足的現象仍待改善。

  中國大陸北京政權是美國最主要的全球經貿競爭對手之一,《晶片法案》可視針對中國大陸而立案,更是開啟美國去中化戰略的主要依據。法案中的「護欄」條款,強制規定獲得補貼的企業不得在中國大陸或其他「可能不友好國家」投資建廠。總結歸納,法案本質就是一種對中的經貿戰略方案。

  尤其是將全球晶片製造商區分為「本土化」和「盟友化」的產業對策,更是造成全球去中化的主因。在中美貿易間越來越激化對立的情勢下,全球企業集團都被迫選邊站,自然而然將供應鏈區分為「中國」和「非中國」兩者來標的。「晶片法案」是開啟重新劃分世界產業供應鏈的鑰匙,中國大陸的防疫封城政策反而變成了去中化的強力推手,即使後續封城管理再度放開,離開的生產線再也回不來了。如今唯有待未來中美兩國停止貿易對立的緊張關係才有可能降低去中化熱潮,否則中國大陸的科技產業將持續受到影響而衰退,並且在短期間內也不易恢復改善。

中國大陸封殺美光芯片  回擊美國科技戰

  中美科技戰暗潮洶湧、雙方對立加劇,面對美國《晶片法案》所帶來的產業鏈去中化衝擊,中國大陸近期也採以封殺美國最大記憶體晶片廠美光Micron來回擊,「美光」是繼全球半導體大廠英特爾以外,美國另一個重要的生產製造商。中國大陸限制國內所有關鍵性資訊基礎設施未來停止再向美光採購,此舉政策一出可謂震撼全球記憶體市場,更可視為中國大陸反制美國科技戰的首度回擊。

  「美光」本是全球第三大DRAM廠以及前五大NAND晶片廠,如今產品銷陸受阻,進而導致全球半導體市場復甦緩慢,然而台灣的南亞科、南韓三星以及韓國的SK海力士等同業將可望獲取轉單商機,後續效應將浮出檯面

  繼中國大陸封殺美光芯片,震撼晶片業界,美國則提出對於中國大陸先進存儲芯片製造商「長鑫存儲科技」實施貿易限制,並同時要求韓國政府,禁止三星與SK海力士藉此爭鬥機會填補中國大陸缺口,預料未來在中美貿易衝突激化下,芯片產業將陷於兩難困境雪上加霜。

  全球產業鏈在以往過度依賴中國大陸的風險思維中,強化美國主導產業鏈脫鉤回流本土的理由,在分散風險的佈局構思下,重新塑造一個新的製造業生態,以確保美國在二十一世紀的全球經濟領導先鋒。

Related Articles

Back to top butt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