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feGeneralMedical

青出於藍而勝於藍楊友仕實踐醫學傳承的真義

文/ 邵冰如

楊友仕是台灣生殖醫學的領航者,曾擔任亞太婦產科醫學聯盟理事長,於國際上為台灣發聲,並在台大培育出無數位優秀的婦產科醫師。(攝影/林建榮)

「我希望每個學生都能超過我」,回顧數十年的教學研究生涯,在台大大半生,徒子徒孫真的不少,輔大醫院副院長楊友仕堆滿笑意說:「青出於藍而勝於藍,才是傳承的意義,醫學才會進步,人類才會更好。」    

一九七八年台灣與美國斷交,國內爆發移民潮,楊友仕那一期原本共有四位婦產科住院醫師,第二年一下子走了兩位,到R3(第三年的住院醫師)時更只剩下他一人待著,四個醫師的工作量全部靠他獨自撐住。一九八二年楊友仕升任主治醫師,隔年結婚。他的岳父是台大醫學院婦產科李鎡堯教授,也是台灣最早投入生殖醫學的醫界泰斗。當時生殖醫學的焦點在不孕症的治療與研究,楊友仕自然而然跟隨岳父的腳步,走進生殖醫學的世界。  

土法煉鋼  台大第一例試管嬰兒    

一九七○年代起,人工生殖在全球方興未艾,一九八五年全台第一例、亞洲第二例試管嬰兒在台北榮總誕生。台大醫院受限於經費少,無法進口先進的儀器,醫師也難以出國學習技術,因此遲遲未有突破。但先天條件不好卻阻擋不了團隊的決心,院方第一步先成立婦產部生殖醫學中心,在李鎡堯領軍下,終於在一九八七年二月成功誕生第一例試管嬰兒。楊友仕回憶說,這起成功案例其實全靠土法煉鋼,克服重重難關後,這位婦人成功著床懷孕,一九八七年順利剖腹產下台大第一例試管嬰兒,實現成為人母的心願。

1987年楊友仕(左一)帶領團隊成功誕下台大第一例試管嬰兒。(圖/楊友仕提供)

學成返台培育人才  帶領台大起飛    

成功創下歷史紀錄,楊友仕遠赴美國加州大學Irvine分校附設醫院學習試管嬰兒技術,歷時一年半。用功的他在進修期間發表一篇關於人類精子體外受精功能的論文,刊登於重量級的美國生殖醫學會雜誌Fertility and Sterility,是台灣醫界極難得的成就。   一九八九年二月,三十八歲的楊友仕學成返國,並升任為副教授。他不只帶回很多新的技術,並開始為台大培育生殖醫學人才,台大生殖醫學中心也以驚人的速度突飛猛進。
他和劉志鴻、連義隆、何弘能等幾位醫師並肩作戰、合作無間,一九八九年成功誕生台灣第一例冷凍胚胎試管嬰兒,一九九○年也幫台大婦產部正式分出「生殖分內泌科」次專科,楊友仕開始更有系統性的訓練Fellow(研修醫師)。他告訴Fellow:「要把視野打開,即使看似微小的項目,都能為醫學創造極大的價值。」 接下來幾年,每位醫師紛紛在不同的研究主題產生出令人欣喜的結果,例如陳思原的顯微操作技術及冷凍卵子、陳信孚的胚胎幹細胞建立及臨床應用、趙光漢的胚胎著床之機轉、吳明義的子宮內膜異位症研究、陳欽德的卵巢過度刺激症候群之機轉與臨床應用、楊政憲的子宮鏡手術及子宮內膜病變研究、陳美州的多囊性卵巢症候群系列研究等等。
人工生殖領域的探索不只越來越深入,面向也越來越廣。 而且他不但帶領學生們分工學習,還訂下「資源共享」的原則,領導團隊創造最大利益。這在當時是極為創新的作法,事後也證實的確給台灣的生殖醫學帶來飛躍性發展。更讓楊友仕驕傲的是,每個學生因為學有專精,又互相協助,台大婦產部從此有如定錨的船艦,在學術汪洋中堅定前航。「就像陳美州做多囊性卵巢症候群系列研究,拿到博士學位,到現在還在投入這項研究。」說起學生,楊友仕非常欣慰。  

別怕學生比你強  盡量讓年輕人出頭    

「教學是最重要的事,我一定要先把學生教好,帶領他們投入研究,奠定深厚的基礎,這樣臨床服務自然會有好的結果。」楊友仕傳承的,不只是醫者的專業技術,更是身教與風範,以及對醫學教育的使命。他強調,教學的目的是為了「傳承」。「一定要把最好的東西一代代傳下去,當師父的絕對不要留一手,學生比你好、比你厲害,有什麼關係?」所以他一定讓學生盡量去發揮、去精進,做為一個領航的老師或婦產部的領導者,「一定要讓年輕人出頭!」(取材自《醫學有故事》)

Related Articles

Back to top button